《Ina,太陽的城市》

趙慧琳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趙慧琳《Ina,太陽的城市》創作簡介

始自民國五零年代末,東台灣花東地區的Pangcha平地原住民,因著原鄉土地大量流失,以及西岸都會區快速工業現代化,陸續開發建設的經濟驅力,成為第一代原住民城鄉移民。他(她)們淪為都市底層勞工,遊牧營建工地的許多Pangcha板模工,在居住不正義的狀況底下,展開非正式聚落的自力營造。都市Pangcha們從溪洲闢地種菜,搭建工寮——打鹿岸,一直到頭目選舉,聚會所興築,部落年齡階層重組和豐年祭舉辦,一步步誕生了沿水而居的多處原住民都市部落。

都市治理者眼中的原住民違建部落,亦漸次成為官僚強迫拆遷的「都市之瘤」,大台北地區三鶯,花東新村,溪洲和撒烏瓦知等Pangcha都市部落在幾年間,先後面臨拆遷威脅。揚起原住民居住正義旗幟的都市空間運動興起,草根動員的反迫遷抗爭引發各界關注。官民從對峙到協商到拆遷安置或是替代方案多樣提出的十餘年間,流動於原鄉和都市部落之間的Pangcha們,又不時身處火燒,水患交替的諸多部落存亡危機當中。

《Ina,太陽的城市》則是以這樣的壯濶族群遷徙史詩為核心內容,文字顯影都市Pangcha在過去幾十年間的流動腳蹤;其中亦穿插有,從日治到國府遷台早期,Pangcha先前歷史階段承受文化殖民,導致族群關係不正義的複雜糾葛歷史源頭。

(2016年專案成果摘要)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目錄

趙慧琳《Ina,太陽的城市》篇章目錄(2016年專案)

  1. 作者的證詞
  2. 民國50到60年間:原鄉
  3. 民國50到60年間:再見原鄉(上):馬太鞍
  4. 民國50到60年間:再見原鄉(下):太巴塱
  5. 民國60到70年間:流動-原鄉/都市
  6. 民國60年到70年期間:出國
  7. 民國70到80年間:都市男/女英雄
  8. 民國70到80年間:都市部落(一)工寮暗夜、溪洲路
  9. 民國80到90年間:都市部落(二)八姐妹.水火
  10. 民國90年以後:都市部落(三)祖靈石
顯示完整資訊
內容摘錄
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