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情月意《玉簪記》2022校園巡迴演出
臺灣崑劇團「風情月意《玉簪記》2022校園巡迴演出」內容簡介
一、節目特點
臺灣青年崑曲演員之展現
本次演出人員皆為臺灣知名優秀青年崑曲演員,本團將臺灣本土崑曲演員培育成果展現在觀眾的面前,證明臺灣青年演員已具備崑劇全本戲演出的實力。
臺灣青年崑笛與文場樂隊
本團副團長蕭本耀老師近十多年培養多位音樂科班專業的學生學習崑笛,如:林杰儒、王品妤、何柔澐等優秀笛師,林杰儒現為國光笛師,品妤、柔澐仍為學生,柔澐才剛滿二十歲,現就讀文化大學三年級,指法精妙,曲藝高超,已於2021年擔任本團年度製作的笛師於親子劇場演出。本次校園巡演,也將由何柔澐擔任笛師,將優美的崑曲音樂帶進校園。
全新MIT製作團隊
《玉簪記》從排練到演出,所有的演員、文武場、燈光音響等舞台技術人員,都是台灣的青年文藝工作者,期許這全新的MIT製作,可以激發出年輕人對於崑曲表演藝術的共鳴和熱情。
二、劇目介紹
《玉簪記》傳奇劇本為明代高濂所撰,《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繼志齋刊本影印,通行有《六十種曲》本。此劇曲調悠揚,唱詞典雅,精妙之餘也不至晦澀拗口,年輕愛侶心境般細膩而生動,是雅俗共賞的好戲。
劇情內容描述落難千金陳嬌蓮,為了逃難流落金陵,入女貞觀為道姑,取法名妙常。書生潘必正臨安應試落第,羞於回家,寄居其姑母主持之女貞觀攻讀,與妙常相識,萌發了愛慕之心。兩人相戀終被觀主察覺,乃促必正離觀,再次赴試,並親送至江邊,令其立即登船啟程。妙常獲悉,急雇一葉小舟,追至江心,與必正互贈玉簪扇墜為信物,揮淚話別。嗣後,潘必正進士及第,迎娶妙常同返故里,才知父母早年為其訂親之嬌蓮,即意中人妙常,妙常亦與母重逢,閤家團圓。
臺灣崑劇團
1999/06/05
張秋桂
緣起
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支持下,1991至2000年,由曾永義教授和洪惟助教授主持「崑曲傳習計畫」,廣泛邀集中國大陸各劇團優秀的崑劇演員及教師來台教授崑曲,多年來培訓出一批專業表演者。
創團
為了延續崑曲傳習計畫的成果,2000年在洪惟助教授的帶領下,以參與該計畫的成員為基礎,組成了台灣第一個專業崑劇表演團體「臺灣崑劇團」。持續聘請中國大陸名師來教學,並持續吸收國光劇團、台灣戲曲學院等劇團年輕演員入團學習,2020年已有演員三十餘人,並有專業水準的伴奏樂隊。
發展
臺灣崑劇團行當齊全,能演劇目相當多元。團員平均年齡三十多歲,頗有發展潛力。這批由大陸眾多崑劇名師指導訓練出來的優秀崑劇表演者,不僅吸收了大師的精華,更試圖建立自我特色。至2020年已累積折子戲六十餘折及《牡丹亭》、《爛柯山》、《風箏誤》、《蝴蝶夢》、《玉簪記》、《琵琶記》、《獅吼記》、《西廂記》、《尋親記》、《奇雙會》、《荊釵記》、《范蠡與西施》、《夢中緣》等十三個全本戲的實力。
迴響
多年來,臺灣崑劇團經常參與兩岸崑劇聯演。2000年4月、2006年7月、2012年6月應邀赴蘇州參與第一屆、第三屆、第五屆「中國崑劇藝術節」演出,獲得台灣及大陸崑劇界一致的肯定與讚揚。2006年7月應溫州市邀請在溫州鹿城文化中心演出《爛柯山》兩場。2010年應邀赴日本宮崎縣演出、2013年夏天赴德國海德堡、慕尼黑以及奧地利維也納演出、秋天赴上海與上崑聯演,皆獲得觀眾熱烈迴響,當地媒體亦爭相報導。
推廣
臺灣崑劇團除了每年定期舉辦各項大小的演出活動外,亦積極辦理各式教育推廣研習及輔導大專崑曲社團,以擴大崑曲欣賞人口,期能使精緻的崑劇藝術在台灣得到傳承與發揚,帶動台灣整體戲曲藝術的提昇與發展。
重要活動
- 2021年 臺灣崑劇團年度製作「拋花引玉」(臺北市政府親子劇場)
- 2021年 臺灣崑劇團大專巡演「風情月意—玉簪記」(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演藝廳)
- 2021年 台積心築藝術季—臺灣崑劇團大專巡演「紅樓‧夢崑曲」
- 2020年 臺灣崑劇團年度製作「獻給女兒家—2020紅樓‧夢崑曲」(臺北市政府親子劇場、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活動中心)
- 2019年 臺灣崑劇團春季公演「蒼松勁骨—崑曲老生專場」 (臺北市,大稻埕戲苑)
- 2019年 臺灣崑劇團年度製作「紅樓‧夢崑曲—紅樓學者與崑曲藝術家的對話」(國立中正紀念堂,演藝廳)
- 2018年 臺灣崑劇團夏季公演「臺灣崑曲女聲—親情愛情夫婦情」(臺北市,大稻埕戲苑)
- 2018年 臺灣崑劇團冬季公演「荊釵殘夢」(臺北市,城市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