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當代演奏記譜法研究計畫
20世紀後期臺灣國樂發展進入「專業化時期」,國樂教育邁向專業體制,專業樂團也紛紛成立,受到兩岸開放的政治轉變,大量中國大陸民樂作品傳入臺灣。然而,仍有臺灣樂團保持其特色與風格, 走出其獨特音樂道路,如「采風樂坊」除了表演傳統曲目、製作大型舞台作品之外,現代音樂的創作、推廣與演奏也是該團重點發展計畫,委託各國作曲家為絲竹樂器寫新作,讓臺灣絲竹曲目與技法發展日趨多樣,秉持「立足傳統、迎向當代」的理念,提供傳統器樂、當代音樂、西方現代樂團跨界合作空間。雖然新曲與演出不斷產出,現今當代絲竹樂器記譜法仍缺乏一套有系統性整理與說明,致使作曲家、演奏家或研究者僅能靠個別曲目理解傳統器樂當代樣貌。
臺灣琵琶演奏家蘇筠涵長期投入研究與演奏琵琶傳統與當代新創曲,曾撰寫〈1970 年代臺灣琵琶音樂與作品研究〉分析臺灣七十年代臺灣琵琶作品的獨特性與其創作手法;2019年甫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博士學位,論文〈明清琵琶樂曲:樂譜與詮釋之間關係之研究〉主要從研讀琵琶古譜,來連結當代演奏詮釋。蘇筠涵在 2019 年加入捌號會所「藝術陪伴計畫」,為延續對於臺灣琵琶作品與當代演奏詮釋的研究,開啟博士後研究計畫——「琵琶當代演奏記譜法研究計畫」,橫向梳理臺灣琵琶在當代音樂發展脈絡,縱向整理作品內容與記譜法,以訪談作曲家、演奏家、音樂團體為輔,書寫臺灣琵琶當代史新頁。本研究案成果,也將提供未來出版「傳統樂器當代演奏技法」的依據,以作為在國際間推動傳統樂器當代創作的工具書。
捌號會所
2013/06/21
林芳宜
捌號會所於2013年由作曲家暨藝評人林芳宜發起,集結一群熱愛當代音樂與當代藝術展演的音樂家、作曲家、藝術家以及演奏團體所組成,成立的緣起,除了希望在艱困的表演環境中,成員們借力使力,開創新的可能性之外,更因近年眾多新生代藝術家崛起,擁有極優異的專業能力以及強大的創作與展演能量,透過捌號會所的行政統籌與資源整合,為藝術家們規劃展演,亦讓臺灣認識自己所擁有的人才,並透過國際合作,將臺灣藝術家推上國際舞臺。
捌號會所自成立以來,由藝術總監林芳宜為兩廳院策劃第一屆與第二屆「新點子樂展」,並先後媒合臺灣青年作曲家謝宗仁與維也納Amos三重奏、旅德指揮家廖曉玲和西塔琴演奏家吳欣澤與柏林新音樂室內樂團(Ensemble KNM Berlin)、作曲家陸橒、劉韋志與奧地利IKultlab國際文化平台、鋼琴家李世揚與國際知名吐瓦女歌手珊寇(Sainkho Namtchylak)、香港電聲藝術家李勁松(Dickson Dee)、「出入遊樂」擊樂團與視覺藝術家藝術家張友鷦(Jorinde Janowski)、邀請比利時Danel弦樂四重奏、旅德藝術家暨小說家鄒永珊、十方樂集等共同製作,引進許多國際知名作品於臺灣首演,媒合創作者與演奏者的同時,也委託青年作曲家創作新曲。
秉持創立宗旨,藝術總監林芳宜近年積極推動臺灣音樂人才的國際交流,如媒合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與韓國全州清唱藝術節(eonju International Sori Festival)、匈牙利Peter EÖTVÖS當代音樂基金會簽訂合作備忘錄,自2016年起,清唱藝術節每年計畫邀請兩團臺灣藝術家前往該藝術節演出;Peter EÖTVÖS當代音樂基金會則開放一名青年作曲家培訓大師班保留名額予臺灣青年作曲家,亦持續推薦臺灣優秀音樂家與作曲家予各國主辦單位、藝術節等。
近期目標為透過更多各種不同的展演方式,讓臺灣觀眾接觸與認識當代音樂與當代藝術,建立國際間觀察臺灣當代音樂展演現況的據點之一;中期目標則促成臺灣作曲家與演奏家的國外委託及邀演,建立輸出臺灣藝術家的機制,最終期待能真正活絡當代表演藝術觀賞市場。
重要活動
- 2021年 衛武營當代音樂平台(策展)
- 2020年 再壹波藝術節(台南、台北)
- 2020年 衛武營當代音樂平台(策展)
- 2019年 再壹波藝術節(嘉義、台北)
- 2019年 香港台灣作曲家交流計畫(香港)
- 2019年 韓國首爾與全州演出計畫
- 2019年 衛武營當代音樂平台(策展)
- 2018年 屏東風潮藝術節-韓國狂潮Korean Focus
- 2018年 衛武營開幕節目-不妥協系列
- 2018年 全州國際音樂節(Jeonju Int'l Sori Festival)
- 2018年 當代二胡音樂維也納交流計畫與aNOther 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