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生之所-林龍杰個展

林龍杰

  • 複生之所-林龍杰個展|林龍杰|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複生之所-林龍杰個展|林龍杰|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複生之所-林龍杰個展|林龍杰|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複生之所-林龍杰個展|林龍杰|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複生之所-林龍杰個展|林龍杰|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一、「複生之所」展覽理念:

棲息之地 / 原始生物性與訊息交換場域的混合身體

進入私空間,開門關門,點亮光源,大片黝黑即被隔離於窗外,暗夜中,伏行生物移動著發亮的雙眼;又或簇擁於路燈下的飛蟻拍動翅膀的聲音,交錯在建築內外,身體彷如浸泡入一團不同物質組成的稠密果醬裡,皮膚的毛細孔觸覺、視網膜的圖像經驗、耳蝸管的音頻起伏、鼻子的嗅覺記憶辨別,完全都被那稠密液體滲入並塞滿身體上的每一個洞。我彷若回到一個具有呼吸的有機生物體內部,攀附的管路是肢體經脈延伸,如同爬蟲節肢生物又或藤蔓一般,沿著屋角牆簷四處蔓延攀爬,築物身體之間流動,那些排水孔、調風口是牠們的唯一出口。

我的生物性身體居住在可真實移動的場域裡,透過感官體驗和接觸使用物件來與空間產生連結。植物蔓延生長的形態、浮動在空氣中的蛙鳴蟬叫;建築內裡代謝空氣的管路、調節體溫的空調系統、引流資訊的電器接頭、各類有機生體及人造物件與我同時棲息於此,而個體意識卻存活在連結訊息孳生的媒介管路中。

原始的生物身體感知外界的方式是透過感官的真實空間體驗和接觸;而現今以電子媒介傳遞訊息封包,訊號環伺,真實的肉身雖未移動,意識卻已徜徉於各處。虛擬的圖象符碼建立起了另外一個真實的世界,以電子媒介作為主要訊息交換對象物的同時,也就形塑出真實世界內本我的存在。肢體碰觸記憶與蔓延式的感官印象同時發生著,兩者互相纏繞也並列並進。

電子媒介的使用大量滲入生活,改變了原本生物體的感知經驗,視覺的虛擬無限擴張,五感經驗被逼退到角落,電子媒介改造了原始身體在感官認知與產生經驗的模式,我們不用在真實空間裡移動即能穿透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我的疑問是,我們還是個「人」嗎?

複生/人造物件混合有機功能現象的介面語彙

與外界連結的人為物,這些媒介亦重新組設身體與內在意念。擷取與我產生情感連結狀態的人造物件圖象,混合存在空間的昆蟲、植物、微生物有機形象,重新製造出型態各異的類生物體,藉以再現身體對所處空間場域的微物感知經驗。

有機體在生物學裡的定義是,具有進食、代謝、排泄、呼吸、運動、生長和生殖等功能的系統。我選擇以顯而不見的節肢體及單純具有生物特性的主體生物作為表象,對應於人造物件裡,具有類似上述功能的零件部位,就產生了有機現象的存在意義,包括扮演傳遞、輸送、連結、發送功能的符碼,像是電腦的接孔、音響的喇叭、機械的插槽、空調系統的扇葉排風口、基地發射塔等。試圖讓生物體「長」出這些人造有機物,或將人造有機物「植入」生物體。這2種語彙共存在物件上的狀態呈現另外一種「自然」,介於純有機和人工化之間的綜合體生物。

擬態/人為自然化

介入、棲息、生長、繁殖、附衍、延伸,人為入侵生命,視線內外的虛實距離無法度量,失去全貌的擬態反向聚焦於僅存的存在目的。藉由身體直覺勞動,以土擬塑經驗再現,本我外的手塑作品即是我的擬象物。

二、「複生之所」展覽展場規畫:

整個展場可分為A、B、C三個區塊,空間互相串連卻不互相干擾。在展區A,雕塑物件是以個別獨立存在的狀態呈現,置於金屬展架、展箱內和木展臺之上,不希望作品只是乾澀地擺在展架之上,試圖讓展架展箱的形體語彙也能跟作品本身產生連結或對話,因此在金屬展架的設計,是更凸顯展架的線性幾何空間,或是使用具有建築機體、機械人工語彙的金屬盒的方式來擺放作品。在展區A過渡到另外2區之間的甬道,是懸吊作品〈浮海〉的位置,藉著甬道的空間特性,讓觀者在穿刺的陰影之間行走,強化作品帶來的身體經驗感。

B區,低矮的天花板,錯綜複雜的外露管線,是我裝置「類體編碼」這組作品的地方。我將一顆顆改造過後的昆蟲頭置於觀者視線的正前方,讓「人」的雙眼能凝視蟲的「複眼」,再沿著上緣的金屬管路爬到建築體空間本來就存在的各式管路,讓作品能跟展場空間產生有趣的對話。C區展出1件牆面作品、1件大型立體作品。

此次個展原本準備16件(組)作品展出,在實際佈展過程中,考量到整個展場的氛圍與觀者的動線,最後捨棄2件作品,共計展出14件(組)作品。空間裡的作品擺放位置有高有低,有壓迫有延伸。藉由觀者觀看視線的起伏,身體姿態的移動,讓觀賞過程中除了視覺的刺激之外,也能豐富身體感官的經驗。

顯示完整資訊
展場圖片
作品明細表
文宣品
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