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殼實驗室2012

林龍杰

  • 攻殼實驗室2012|林龍杰|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攻殼實驗室2012|林龍杰|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攻殼實驗室2012|林龍杰|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攻殼實驗室2012|林龍杰|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攻殼實驗室2012|林龍杰|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攻殼實驗室2012|林龍杰|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攻殼實驗室2012|林龍杰|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攻殼實驗室2012|林龍杰|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攻殼實驗室2012|林龍杰|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攻殼實驗室2012|林龍杰|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抽離主體意識,用身體感官去探索閱讀外部空間環境裡那些吸引我的微物,進而與存在的場所產生連結;儲存在身體內部的舊有感知經驗和當下的官能感體驗不斷地揉合併進,形塑出此時此刻的我。使用身體與雙手,透過「土這項媒材,構築另外一個身體,作品即是我的擬象物」;我的存在是個混合性身體,生物性身體和電子媒介化的身體場域。

身體與土的連結

使用土做出來的作品,一直讓我(林龍杰)感覺像是從自己身體分裂出來然後存在的另一個生命,而我可以與它產生共鳴。看著他們我都可以很清晰的回憶起當時製作的畫面,我如何起身從某個角度去修飾它的局部,如何將它翻轉以利進行下一步驟的接合動作,如何微調身體的姿態來傳遞適當的力量,作品塑形期間的身體呼吸狀態、皮膚汗水的滲出,全部的畫面就如蒙太奇式的同時湧現腦海裡。

土會隨著環境裡的乾溼度而有所變化,環境乾燥土便乾得快、反之亦然,當手部在接觸土的時候,可以感受到因為土的乾溼度不同而產生的溫度和觸覺變化,就如同我的身體在跟另外一個身體作接觸;土不只有記憶、也有如同生物身體般的水分調節功能。

內部感知的沉澱與構築

每到一個新的環境,身體彷如浸泡入一團不同物質組成的稠密果醬裡,皮膚的毛細孔觸覺、視網膜的圖像經驗、耳蝸管的音頻起伏、鼻子的嗅覺記憶辨別,完全都被那稠密液體滲入並塞滿身體上的每一個洞,你依然可以照著舊有的方式行動生活,只是偶而會覺得胸口抑鬱氣血不順。時間一久,稠密的液體會慢慢固化,形成一層包覆在你身體上的「膜」,這層膜不只完全覆蓋了你的身體感官孔洞,也徹底拖曳著你的身體在空間裡每一個步伐,身體在空間裡移動所產生的經驗記憶會一直被膜所包覆著。就好像在水裡移動雖然不方便,但還是可以緩步前進;但如果被一層保鮮膜包住,即使你跑跳如飛保鮮膜依舊緊黏著你。

用土當材料製作時有一種特性,土是以被構築的方式完成作品型體的,我每天用土構築操作一些、作品就會生長改變一些。我的身體使用土構築作品時,同時也是將內在的感知經驗建構出來,進而產生一個屬於我身體外部的形體。透過身體對材料的構築操作,將我對於外部環境空間的官能感受,作一個由內部到外部的形塑過程。

身體與電子   

我出生於1979年,大量使用手機網路等電子產品的起點大約在2000年,那時也是台灣的電信業者強力推銷家家戶戶架設網路的年代,電子網路的使用讓我的身體感知方式轉換到另一種面向;成長時期的那種接觸生物經驗、活在真實空間的地域性經驗,使用網路之後身體感知可以不斷延伸的經驗感受、生活變成片段化、即時化的形態、虛擬與真實的混淆不清;這2種經驗在我身上產生了一種連結式的斷層。

麥克魯漢指出:「我們人類的感官–所有媒體都是這些感官的延伸–對於我們個人的生命力而言,也屬於一種固定費;而它們也同樣組設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意識與經驗形態」。電子媒介的使用大量滲入我的生活,改變了原本生物身體的感知經驗模式,視覺經驗的虛擬無限擴張,嗅覺、聽覺、觸覺經驗被逼退到角落,電子媒介改造了原始身體在感官認知與產生經驗的模式,我們不用在真實空間裡移動即能穿透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我們已經是人造人的「超人類」了。

原始的生物身體感知外界的方式是透過感官的真實空間的體驗和接觸;使用電子媒介是藉著電腦、電視畫面的圖像、聲音、文字,形塑出一個個訊息封包然後直接進入身體意識裡的訊息處理中心。虛擬空間裡的那些訊息蠕蟲就這樣等待著某個身體,按下電腦電源鍵、接上網路打開瀏覽器,接著就傾巢而出直驅身體的孔洞,擬造重塑出另一個訊息複製體。就如同社會學家布希亞所說:「這也就是複製體會發生的狀況:不只是在訊息的層次,也在個體的層次。事實上,當身體開始被看待成,除了訊息與資料的儲存所、一疊資料的檔案夾之外,甚麼都不是的時候,那樣的狀況就會產生。如是,再也沒有什麼可以阻止身體被序列化地再生產。」

虛擬的圖象符碼建立起了另外一個真實的世界,擬象符碼對電子媒介化的身體來說不只是物的存在,而是情感可以依附的對象;在過去我們對生活裡的人造物件,會因為長期使用陪伴身邊而產生情感記憶的寄託:而現在我們對於這些不存在實體空間裡的擬象符碼,如動漫、科幻小說、戲劇角色…… 等等,也同樣地將情感寄託在其中。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