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情路-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與人生
福爾摩沙芭蕾舞團(台北室內芭蕾)
【節目一】小夜曲 String serenade in C, Op.48
小夜曲(Serenade)源自義大利文之Sera,即夜晚之意,也有一種說法是為在夜間表示愛意的音樂,此曲在1880由柴氏所寫,共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小奏鳴曲式的小品(Pezzo in forma di Sonatina),第二樂章-圓舞曲(Walzer),第三樂章-悲歌(Elegie),第四樂章-終曲,俄羅斯主題(Finale- Tema Russo)。他對此作品相當地滿意,他在寫給朋友彼得‧傑根森Pyotr Jurgenson及梅克夫人的信中提到此曲充滿了他內心的感情與愛意,首演即獲得相當的成功及好評,編舞者用此音樂銓釋表達柴氏和梅克夫人之間長達13年的柏拉圖式愛情,是最浪漫不過了!
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之間的感情是音樂史上獨一無二的柏拉圖式戀情,1877年開始以來,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長達十三年的書信往來,一千一百多封的信,梅克夫人了解柴可夫斯基經濟的情況,更欣賞他音樂的才華,同意每年支援六千盧布(相當於今天的兩百七十多萬的台幣),但是兩個人也聲明永不見面。有了經濟支援的柴可夫斯基才有更多的時間專心在創作音樂,1878年完成了第四號交響曲即題獻給我最好的朋友梅克夫人,他也在書信上說明著音樂,是具有無比力量的一種媒介,含蓄的一種語言,能夠表達心靈情緒的千變萬化。兩人之間的信件來往,談樂曲、談音樂家、談宗教、談心聲。多愁善感的柴可夫斯基把他的感情流露移轉在他的作品上,今天才能夠有這麼多優美的作品留下來。
1890年梅克夫人宣稱她即將破產,必須停止她對柴可夫斯基的支助,同時也斷絕她和柴可夫斯基之間長達十三年的書信交往。但也有非正式的記載說法,柴氏和梅克夫人在交往13年後的某一天,不約而同地在同一森林中散步,不期而遇,彼此倉皇失措,啞口無言,終至落荒而逃,至此長達13年的柏拉圖式愛情劃下了休止符,留下淡淡的悠情。
【節目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35
柴氏在1878年完成小提琴協奏曲,寫完後二年才得到演出機會且評論不佳,但真金不怕火煉,經過時間考驗證明此曲是一部傑出的作品,亦是柴氏惟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第二樂章:行板(轉小調)、第三樂章:活潑的快板。這是一首沒有標題的樂曲,音樂中從第一樂章充滿生活的樂趣,主題寬廣, 明朗優揚,第二樂章的淡淡悠情,到最後第三樂章節慶式的活潑熱情,它像是一首沒有格式的自由幻想曲,對照著柴氏當時的性格與境遇,卻給了編舞者很大的創作想像空間,將伴隨柴一生中最重要的六個人物:母親阿西耶(Alexandra Andreevna Assier )、女朋友阿兒朵(Desiree Artot)、妻子米留柯娃(Antonina Ivannona Milyukova)、梅克夫人(Nadezhda Filaertovno von Meck)、好友拉羅契(Hermann A.Laroche)以及姪兒達維多夫(Vladmir Davydov)的情感生活,和柴氏本身音樂創作的內心情感間之關聯來表現,從音樂性本身與舞蹈動作特性的結合,導入柴氏的感情世界,構成一幅豐富與浪漫的「羅曼史」幻影。
- 當芭蕾邂逅柴可夫斯基(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