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弦樂四重奏的藝術IV

就是愛樂藝術有限公司

  • 就是弦樂四重奏的藝術IV|就是愛樂藝術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就是弦樂四重奏的藝術IV|就是愛樂藝術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就是弦樂四重奏的藝術IV|就是愛樂藝術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就是弦樂四重奏的藝術IV|就是愛樂藝術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就是弦樂四重奏的藝術IV|就是愛樂藝術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就是弦樂四重奏的藝術IV|就是愛樂藝術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就是弦樂四重奏的藝術IV|就是愛樂藝術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就是弦樂四重奏的藝術IV|就是愛樂藝術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就是弦樂四重奏的藝術IV|就是愛樂藝術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1840-1893)的弦樂四重奏,僅留下了三首及一首單樂章的作品。與管弦樂作品相較之下,柴可夫斯基的室內樂作品數量真的很少,有四首弦樂四重奏,一首弦樂六重曲《弗羅倫斯的回憶》及一首鋼琴三重奏《一位偉大藝術家的回憶》。鋼琴三重奏為獻給1881年過世的鋼琴家及作曲家,也是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創辦人魯賓斯坦Nikolai Rubinstein(1835-1881)。第三號弦樂四重奏作品,為紀念好友小提琴家勞普Ferdinand Laub,勞普也是柴可夫斯基第一號和第二號弦樂四重奏的首演者。

就是愛樂弦樂四重奏於2009年組成以來,分別於2011年及2013年演出了第一號及第二號弦樂四重奏作品。今年2014年,演出最後的第三號及單樂章作品,並以增加了中提琴及大提琴的六重奏《弗羅倫斯的回憶》,做為柴可夫斯基系列完整的句點。

柴可夫斯基:B小調絃樂四重奏
Tchaikovsky : String Quartet in B flat major

這首單樂章作品,被認為是柴可夫斯基第一次嘗試創作弦樂四重奏所留存下來的樂章,1865年八月在他妹婿於Kamenka的住處創作,主題靈感來自於園丁所哼唱的歌曲。這個主題後來用在1867年創作之鋼琴獨奏作品Scherzo à la russe Op.1, No. 1。

他哥哥表示,該曲其他樂章應該都被柴可夫斯基所銷毀。這首完成的樂章,在1865年11月於第十一屆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由教授及學生擔任首演,樂譜直到1940年才出版發行。

至於其他未完成的樂章有諸多的猜測,為什麼在創作完第一樂章後就放棄,即使他哥哥提到其他樂章是銷毀;其它說法則是本來柴可夫斯基就是要創作單樂章的作品,或是認為這樣就是完成了,其他類似的說法則是完成此單樂章後,暫時將此作品擱置一旁,卻再也沒後續完成創作。

柴可夫斯基:第三號絃樂四重奏
Tchaikovsky : String Quartet No.3 in E flat minor Op. 30

1876年,柴可夫斯基前往巴黎的途中,開始寫作此曲紀念已過世的音樂院好友小提琴家勞普(Ferdinand Laub, 1832~1875),勞普曾經擔任柴可夫斯基第一號和第二號弦樂四重奏的首演,沒想到第三號弦樂四重奏卻成了緬懷他的安魂曲。此曲於首演時獲得相當的好評,尤其是第三樂章『悲痛哀傷的行板(Andante funebre e doloroso, ma con moto)』中,小提琴演奏悲傷的旋律彷彿就是回憶勞普的主題,在座的人聽到時都感動地流下眼淚。而十七年以後在柴可夫斯基的追悼音樂會上,也演奏了這首曲目。

第一樂章為憂傷的圓舞曲。第二樂章為諧謔曲。第三樂章慢板,加上弱音器的效果,樂章開頭似葬禮進行曲。第四樂章以活潑的輪旋曲,表現民族舞蹈風的節奏,在樂曲的最後,柴可夫斯基還隱藏了一個音樂密碼,那就是以勞普的名字費迪南「F-E(r)-D(in)-A(nd)」(唱名:Fa-Mi-Re-La)的四個音來紀念好友。

柴可夫斯基:《弗羅倫斯的回憶》絃樂六重奏
Tchaikovsky : String Sextet in D minor Op. 70, “Souvenir de Florence”

這部弦樂六重奏作品,最後被標題為《佛羅倫斯的回憶》。其對主題旋律的描述,完成於1890年11月,並在來年的年終作了修訂。之所以設計成六重奏(2把小提琴,2把中提琴,2把大提琴)是為了加強作品的抒情性和表現力度。

這首六重奏曲的創作源起是在1886年時,柴可夫斯基獲得聖彼得堡室內樂協會(St. Petersburg Chamber Music Society)授予榮譽會員,他即承諾將創作一首樂曲以示回報。

為了增加上台人數,同時更便於施展他在色彩變化之所長,柴可夫斯基決定譜寫弦樂六重奏曲而非弦樂四重奏曲。

雖然柴可夫斯基於1887年即展開創作此曲的工作,然而卻直到1890年,當他在義大利佛羅倫斯譜寫完歌劇「黑桃皇后」(The Queen of Spades)後,才又繼續完成了這首六重奏曲。樂曲充滿了對這個優美城市的懷念之情,堪稱絕美的旋律寶庫,尤其是二、三樂章裏的抒情段落,仿佛是用流淌的音符唱出了對歲月的無盡懷念。

第一樂章開始的節奏充滿活力,六把器樂的合奏顯得十分熱鬧精采;第二主題則富有流動性,並且以不同層次創造出豐富的變化。

第二樂章的旋律正是此曲標題的由來,由第一部小提琴及第一部大提琴應和著奏出。其他聲部如吉他般撥弦的伴奏,展現出義大利小夜曲的風貌。中段的部分,富戲劇性的彷彿在晴朗的好天氣中突然下一陣小雨,然後再次由大提琴奏出開頭優美的主題旋律。

第三樂章是具有俄國舞蹈風味的詼諧曲樂章。在速度未曾改變的情況下,調整音型後,卻使大家聽到如疾奔的中段,更增樂曲的生動。

第四樂章為民族色彩鮮明的旋律,然而在伴奏的部分則有著拿波里舞蹈的節奏。後段的部分則展現了柴可夫斯基高超的對位法精采且戲劇性的結束。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演職人員簡介
文宣品
成果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