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六期生
說90年代末期世界的焦慮。透過這個作品,看看30年後的人們,是否還擁有鬥爭的勇氣,見過偽裝成親密的暴力。90年代末期是一個渾沌嘈雜,不安卻進程飛速的十年。
1997臺灣寧靜革命,去中國化運動的開展,曾經承載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國劇,悄然成為了京劇,國光藝校國劇科六期生,在這樣的背景下,一路走到了千禧危機。最終理所當然的消失在所有的群體裡。
《消失的六期生》以消失的滿清皇族參加至今也消失的升旗典禮做序章,看一群十歲學京劇的孩子,在大時代焦慮與社會的撕裂與更大的暴力下,最終無可避免的剝離京劇選擇消失。
轟動一時「國光事件」是一條緊繃焦慮線上的一個終點,也是起點、一個時代的縮影、只屬於那個時代的已消失的京劇。
《消失的六期生》,編導許栢昂以戲曲身體,呈現當代化的京劇符碼,說一個他很在乎的故事。你可以看的見「唱唸作打」的戲曲之美,也可以看見文本觀點對土地的思考,用他最喜愛的表演形式說他最關心的陳年往事。
改編自民國八十五年發生的真實歷史「國光事件」探看20世紀末最後十年,國家、社會、京劇與世界的焦慮。國光藝校國劇科六期生1993年進校2001年離校。
他們是軍隊招募的最後一屆國劇科。六期生的消失,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另一個時代的開始。「國光事件」是戲曲教育特有的體罰文化,抑或者是更大的暴力下無可奈何的出口?「用我也不認同的暴力來證明我的存在、證明我的存在的價值。」「末世的焦慮,人們早已忘記,卻銘記在我的血液裡。」
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的頭條,「國光藝校傳統國劇科學長集體施暴學弟」引出一系列關於戲曲教育的議題。最後,該事件受害者,集體退學、施暴者卻安然畢業,時稱國光事件。三年後,兩所劇校整併。「國立國光劇藝實驗學校」從歷史上消失,在臺灣的網頁上搜尋,只會出現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對於國光藝校的描述只有寥寥數行。而轟動一時的「國光事件」在尚且沒有網路新聞的時代,更是彷彿沒有發生過。事隔三十年,一個中年的六期生,想要回頭探問歷史。警醒暴力難道依舊?自由竟然遙遠?
演職人員
編導演:許栢昂
戲劇構作:傅裕惠
創作顧問:汪俊彥
表演指導:王辰驊
音樂設計:許家銘
技術統籌:許竣逢
執行導演:禤宇夏
演員:許栢昂、王辰驊、簡至豪(特邀)、楊傑宇、黃鈞晟、邱文彥、禤宇夏、吳秉學
現場樂手:張育婷、張育姍、陳胤錞
鋼琴:王絲涵
栢優座
2007/07/04
許栢昂
栢優座,成立於2007年,核心創作者許栢昂、王辰驊、擁有現代劇場與傳統戲曲的訓練背景。與劇場青年優秀人才合作,以劇種實驗、原創文本,帶給觀眾屬於臺灣獨特的演劇方式。至今已累積32個原創作品。「要把聽過的好故事,講給下一代聽。」
2023年重要活動:
- 獲選-文策院「文化創業加速器」第四屆獲選團隊
- 獲選-戲曲夢工場《消失的六期生》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2場完售
本作獲「台新藝術獎」第22屆第三季提名
本作獲《鏡新聞-文藝賦格》節目紀錄片拍攝 - 受邀-臺北藝術節《鬼島學苑進修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3場
- 《PAR表演藝術雜誌》-10月特別企畫Feature藝術家背後的手(五)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