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日本東京、石卷、青森國際藝術交流駐地創作演出計劃
李瓊蝶
本次參與的國際藝術交流計畫橫跨東京(Tokyo)、石卷(Ishinomaki)與青森(Aomori)三地,結合藝術節、研討會、駐村創作與戶外展演,透過跨文化合作與現地實踐,促進亞洲多國藝術家之間的對話與連結。
首先,受策展人竹谷大輔(Daisuke Takeya)邀請,參與「R7:non capital letters」國際藝術節。計畫於2025年7月15日在東京啟動,於Art Center Ongoing與Subterranean舉辦藝術家講座與現場展演,探討個體與集體、身體與空間之間的互動關係。東京場演出採用源自德國Black Market International的「集體行為」(collective performance)模式,強調即興、互動與跨文化的現場共創。
7月18日抵達石卷後,展開為期九日的駐村計畫,入住DAIS石卷多元藝術互動中心,進行田野調查、社區參訪與創作實驗。期間參與於加東脇小學遺址紀念博物館舉辦的國際研討會,探討震災後的城市重建、社群文化與心理療癒。駐村期間發表兩件行為藝術作品:《大地與內在洪流之重》(The Weight of the Earth and the Inner Flood)與《石頭》(Stone),結合身體、聲音、觀眾參與及現地場域,回應石卷居民的震災記憶與土地情感,並於7月25日在DAIS藝術村周邊進行戶外展演,7月26日於Theater Kinematica完成劇場演出。
在石卷計畫結束後,受策展人前田悠樹(Yuzuru Maeda)邀請,參與「淺蟲超級藝術」(Asamushi Super Arts)國際藝術交流計畫。7月31日於青森國際當代藝術中心(ACAC)與當地居民進行藝術經驗交流,並於8月2日在淺蟲海灘發表行為藝術作品《返身自然》(Return to Nature)。該作品以島嶼、海水、植被與觀眾參與為核心,邀請現場觀眾共同選句、埋書、覆草、踏足等行為,回應人與自然、記憶與環境的多重關係,並與湯之島的靈性意涵產生深刻連結。
整體而言,本次計畫透過藝術節、研討會、駐村與展演等多重形式,串聯東京、石卷與青森的文化場域,深化了對震災記憶、自然環境與社群互動的理解。藉由現地實踐與跨國藝術家合作,計畫不僅建立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平台,也拓展了行為藝術在公共空間與社群中的實驗性可能。
李瓊蝶「受邀日本東京、石卷、青森國際藝術交流駐地創作演出計劃」:《大地與內在洪流之重》(The Weight of the Earth and the Inner Flood),2025年7月於日本石卷DAIS 發表之行為新作片段
李瓊蝶「受邀日本東京、石卷、青森國際藝術交流駐地創作演出計劃」:《大地與內在洪流之重》(The Weight of the Earth and the Inner Flood),2025年7月於日本石卷DAIS發表之行為新作片段
李瓊蝶「受邀日本東京、石卷、青森國際藝術交流駐地創作演出計劃」:《大地與內在洪流之重》(The Weight of the Earth and the Inner Flood),2025年7月於日本石卷DAIS 發表之行為新作片段
李瓊蝶
Milla Lee
Chiung Tieh Lee
-
2024/11
About value? what's valuable? 關於價值與代價?
-
2024/09
身、土地、 城門 The City Gates 、Body 、Land
-
2024/06
成為一顆石頭 Becoming a Stone
-
2024/04
石頭 Stone
-
2023/10
I Am Not Who I Am 我非我
-
2023/09
The Fire of Life 生之火
-
2023/03
Step on the turf and pick a flower
-
2023/02
Earthquake 地震
-
2023/02
The Holy Air
-
2023/01
如果你的身體是一座森林島嶼
-
2025/10
2025桃源美展_攝影與錄像(入選名次待定)
-
2024/08
2024南島國際美術獎_初審
-
2024/06~2025/08
成為一顆石頭 Becoming a Stone _李瓊蝶個展
-
2023/10
I Am Not Who I Am 我非我_新北美術館草原廣場前(非書店策劃)
-
2023/09~2023/11
The Fire of Life 生之火 _李瓊蝶個展
-
2023/04~2024/09
石頭 Stone_香港 BASE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