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視覺藝術環境觀察-台灣藝術工作者在紐約生存發展的可能
朱汝慧
紐約本身便是一個聚集全球資源與有著完整市場機制的當代藝術平台,其視覺藝術環境呈現了這個大蘋果如何保持它不論在觀光或是吸引專業取經的魅力。「紐約視覺藝術環境觀察-台灣藝術工作者在紐約生存發展的可能」計畫除了觀察紐約現有的文化活動資源之外(以美術館、畫廊、拍賣會、非營利組織與藝術院校作為分類,再分別略述概況),也觀察幾位台灣藝術工作者在紐約的發展狀況。以這些觀察與網絡的連結,作為台灣向外輸出文化意識可能的基礎。
本報告含括了我個人(朱汝慧)的進修成果,以及提供給想要藉由參訪紐約獲得專業能力的人一個初步的參考基礎。另外,也提供整體紐約視覺藝術環境的觀察,包含了美術館、畫廊、非營利組織以及藝術學校,將分章說明觀察報告。並且附有實用的多個單位駐村申請說明。
第一個月先熟悉紐約地理環境、地鐵規則與適應異地生活,設定並執行週行程表。也大致將有發生視覺藝術活動的地區瀏覽一遍。看展覽時詳細注意展覽的細節,諸如燈光、空間、掛置方式、動線、風格等等。
半個月後,成立「台美藝文陣線」,將藝術領域的人才聚集起來,先由在台灣藝術雜誌發表藝術家介紹、論述與採訪開始作為行動的第一步。
十一月開始熟悉這裡的節奏,已經不需要帶地圖出門,方向和位置都有概念。星期幾在哪裡會有開幕也都約略知道(週三lower east side開幕、週四Chelsea區畫廊開幕、週五則是Williamsburg區)。
十二月開始進入假期,許多單位休假關門,僅能靜態參觀,採訪工作得暫停。這段期間都是大展覽,許多非常重要的當代藝術家們都在這個時間個展(諸如大衛哈克尼、Paul McCathy等)。也得加緊腳步參觀新展覽,因為許多畫廊將在聖誕節期間休展到隔年年初。
許多美術館、藝廊或是非營利組織的網站功能做得相當完善,都會希望觀眾能直接在網路上搜尋資料。所以在此報告中,筆者也會加註網址以供參考。最後附上幾位在駐紐約台灣藝術工作者的簡述側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