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劇團《吳思僾2015—形 身章》
那個劇團
計劃實施之效益、特色及影響,簡略如下:
- 自許此計劃具前瞻或突破性之藝文創作。
- 擴展多元領域觀眾群之展演藝術交流。
- 鼓勵藝術原創精神,持續提供在地年輕藝術創作人才培力舞台,兼顧劇團經營之持續與提升。
關於《形身章》的劇場
從2008年開始,那個劇團與吳思僾展開了劇場合作關係,2012年春天,劇團邀請吳思僾於台灣前輩畫家郭柏川故居,以畫家生命故事和藝術靈魂為題材,融合了舞蹈、影像等跨域創作。2015年冬天「變態二部曲」最終篇-《形身章》,繼「變態首部曲」-《戲墨》之後,進一步探討群體與個人,權力與欲望交錯關係的作品,除了以劇場表演的形式演繹,也企圖融入視覺藝術的語彙,從空間、裝置及文本等脈絡出發,再次深入探究人類專屬的「變態」過程。
演出內容,包括 「常 – 千尋 – 囚咒 – 天問 – 心界」 五章節,象徵自我存在與掙扎的過程。其受困的身體,亦同時不斷地往下一處的美好幻象蜷蠕前進;最終能否就此解脫?編導吳思僾,除了以劇場,讓觀眾感受臨場震撼外;更轉化舞台為當代藝術之展場,裝置成《形身章》所欲表達的殘敗意象;包括「如人之鳥獸爭奪」、「如屍之人皮走肉」、「如廢墟之祭壇」、「如凝空之方舟」,讓觀眾遊走、反思。
不同於變態首部曲《戲墨》的具象表述,《形身章》的故事捨棄了劇情式的邏輯鋪陳,而是以重組破碎記憶般的敘事方式,向自我內在考掘;儘管晦澀、難解,卻更狠烈地揭露出:「在權威運作的過程中,自身的存在如何受到宰制」;同時也更精準地提醒著我們:「《心界》真正被捆綁的不是肉體,而是內在流竄的欲望!」
關於《形身章》的展場
在此次創作議題的重量之上,除了劇場演出方式之外,也結合展場裝置藝術,更是吸引多元面向的民眾在演出之外的時間前來觀賞。本劇導演除了以戲劇形式,讓觀眾感受臨場身聲視聽的震撼外;更轉化舞台為當代藝術之展場,裝置成《形身章》所欲表達的殘敗意象,其中包括:造型皮相區、鳥獸人皮區、祭壇方舟區。
展覽中也反覆出現吳思僾歷年作品中的創作符碼:不同故事間平行角色的交互關係,從實體的物件(如空間、服飾、造形等)到抽象的言語、表情、戲碼等;未必共時同台,卻環環相扣。這些創作符號彼此間相互連動的關係,也回應了吳思僾一貫近似呢喃卻又似吶喊的風格,呈現其過去至今的創作精神和敘事脈絡。
「那個劇團」長期深耕於台南,一直致力開發各種表演場域的新意;從過去隨順環境特質與空間條件而演出的形式,到此次吳思僾在兜空間的創作嘗試;其追求突破的精神,承先繼後,相信未來可期。
- 南台灣藝評與觀演交流平台——「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2021年度營運暨推廣計畫(2021)
- 安蒂崗妮 ANTIGONE大南門城演出計劃(2001)
- 〈聲音解放〉表演工作坊(2000)
- (流浪三部曲)演出補助計畫(1998)
- 排演場所租金補助(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