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身體日常技藝在臺灣的衍生與變形─2018臺灣馬戲、雜技與肢體表演論壇

  • 超身體日常技藝在臺灣的衍生與變形─2018臺灣馬戲、雜技與肢體表演論壇|福爾摩沙馬戲團(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超身體日常技藝在臺灣的衍生與變形─2018臺灣馬戲、雜技與肢體表演論壇|福爾摩沙馬戲團(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超身體日常技藝在臺灣的衍生與變形─2018臺灣馬戲、雜技與肢體表演論壇|福爾摩沙馬戲團(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超身體日常技藝在臺灣的衍生與變形─2018臺灣馬戲、雜技與肢體表演論壇|福爾摩沙馬戲團(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雜技、馬戲、民俗技藝、身體技藝、特技表演……。其實,我們還可以繼續列下去。

這些詞構相異、帶有不同歷史脈絡和文化語境的字彙們,劃定了與彼此相似卻又不盡相同的範疇。但在今天的台灣,它們都可能被用來描述、指稱同一種特定的表演藝術類型。

在這種表演藝術類型中,表演的元素與原型十分駁雜。有些耍弄物件、道具,在規律與不規律的表演中,探尋技巧、趣味與韻律。有些使用身體,在非日常的目標中挑戰人類身體強度、平衡或柔軟度的極限。也有些,透過懸掛、搭建裝置或輔具,讓軀體離開地表,在攀爬、旋轉、擺盪中和地心引力共舞。它們共享某些觀演特質,例如危險、玩性、期待感。有時,它們看起來卻又完全不一樣。

這種表演類型在臺灣的存在,是事實。

它現身於廟埕、街頭、劇院、宴會廳、文化園區等各種空間。它被用在民間儀式、文化外交、典禮活動、城市節慶,也能成就自身完足的藝術作品。同時,隨著近年社會、文化以及當代藝術的發展,加上各方不同資源的參與,都一再顯現:我們正親眼見證它在表演規模、演出內容、形式美學上的創新與轉型。

「2018臺灣當代馬戲/雜技論壇——身體技藝在臺灣的衍生與變形」,以「這算哪門子藝術?」 為題,呼應大眾及藝文環境對於馬戲/雜技作為一種藝術類別的困惑、質疑、缺漏或不一致。同時,也意在探究這種表演類型難以被歸類的特質。

透過四場論壇,從編導創作實踐、組織與機構的運作、表演語彙等不同維度切入,加上最後圓桌論壇的綜合討論,除了增進對於這門藝術討論的深度與複雜性,也希望透過公開、開放的討論,提高能見度,梳理現況並刺激、促進環境與業界的整體發展。

顯示完整資訊
活動紀錄
會議資料
文宣品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立案日期

2011/05/05

負責人

林智偉

團體簡介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前身為【MIX 舞動劇坊】,經歷4年【MIX 舞動劇坊】的焠鍊,走訪過國內外大小舞台,於2014年以臺灣美麗的驕傲-『福爾摩沙』改寫臺灣特技文化風格,以臺灣命名,深耕臺灣,向世界出發,用我們的身體,創造屬於臺灣獨特新馬戲文化特技劇團,接軌國際,向世界傳遞臺灣之美,大聲的說出我們來自福爾摩沙-臺灣。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透過表演藝術推廣臺灣文化,藉由國外豐富的演出經驗與國際接軌,其風格結合傳統與創新、特技及舞蹈、街頭文化及劇場藝術作品,打破傳統的束縛,運用多元劇場元素,以當代新馬戲藝術為宗旨,不同方式媒合各類表演形態,發展出具有無限可能又獨特的肢體語彙,為臺灣獨樹一格的新型態表演團體。 2018年7月夏日生活週《悟空》 2017年7月外亞維儂藝術節《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 2017年4月臺南藝術節《心中有魔鬼》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