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台灣之音」報導文學研究計畫

應修平

  • 北美「台灣之音」報導文學研究計畫|應修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北美「台灣之音」報導文學研究計畫|應修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北美「台灣之音」報導文學研究計畫|應修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北美「台灣之音」報導文學研究計畫|應修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北美「台灣之音」報導文學研究計畫|應修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北美「台灣之音」報導文學研究計畫|應修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北美「台灣之音」報導文學研究計畫|應修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北美「台灣之音」報導文學研究計畫|應修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台灣之音」是1970至1980年代臺美人於北美利用「答錄機」播送即時消息的傳播據點,由張富雄、楊宜宜夫婦於1977年成立於紐約。(臺美人Taiwanese Americans,可稱為臺裔美國人)最一開始「台灣之音」以播送紐約臺灣同鄉會以及教會活動資訊為主,後由於臺灣民主運動逐漸升溫,進一步報導許多臺灣內部消息,更在1978年12月透過國際電話成為「臺美第一條熱線」,將許多於臺灣被封鎖的前線運動消息傳送至海外,並透過與黨外民主運動人士的真實錄音,讓海外臺灣人了解島內真實情況,成為歷史的關鍵見證者。美麗島事件前後,全美各大城市自發性地成立「台灣之音」分台達四十餘台,在當時報紙、廣播、網路等都不發達的年代,成為美國各地臺灣移民了解臺灣消息重要的管道,也是官方消息之外,民間消息流播的重要媒介。

「台灣之音」可被視為海外臺灣移民史中最早期的一批報導文學,由於答錄機錄音帶長度的限制(3分鐘、5分鐘),使得製播者需反覆不斷地編輯播報手稿,以符合機械的需求,也因此形塑出「台灣之音」對臺灣事件的精準報導,以及呼籲海外臺灣人要起身行動的激昂用字。本計畫以「檔案研究」以及「口述歷史紀錄」作為基礎,完善這一跨越臺灣與美國的重要歷史。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目錄
內容摘錄
資料選介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姓名

應修平

Name

Grace Shiu-Ping Ying

作品紀錄
  • 2021/10

    紀錄劇場《1977聽見台灣之音》

  • 2021/04

    紀錄劇場《抵抗的義務—The Voice of Taiwan》

  • 2020/07

    原創音樂劇《瓦圖.方塔》

  • 2019/06

    原創音樂劇《每三個月的最後一個禮拜三,我們在家吃火鍋》

  • 2017/09

    原創音樂劇《妳的側臉》

  • 2015/06

    《大翻譯家》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