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Small Things Forgotten and Remembered: 台灣、印尼與緬甸青年世代女性藝術/工藝工作者聯合展前期研究計畫
林玉菁
Space for Flows是三位來自印尼、緬甸與台灣的青年女性藝術家/工藝人/策展人組成的團體。過去三年的COVID-19疫情期間,透過線上空間分享這個歷史階段帶來的挑戰,追問不確定的疫情動盪時光,對她們的藝術創作帶來的影響?倘若COVID-19在明天結束,哪些事情是不想隨著疫情一起消失、遺忘、失去的?我們希望透過這項合作計畫,共同探索捕捉台灣、印尼與緬甸青年世代女性藝術/工藝工作者,在疫情與國際政治的宏大敘事之外,爬梳性別、族群、創作與生活的交叉觀照。
「In Small Things Forgotten and Remembered」計畫試圖從微小v.s.宏大(Trivial vs Grand)、日常v.s.事件(Daily vs Eventful)、常態性v.s.戲劇性(Routine vs Dramatic)這三個角度,與此問題形成辯證。歷史有多種紀錄方式;過去一直圍繞在我們身邊—關鍵在於指認與如何指認。空白之地看似空白,但有時也可能是在宏偉陰影下的前戰場、新聚落或被遺忘的廟堂。在此,「In Small Things Forgotten and Remembered」計畫特別想指認的,是宏觀敘事/國族/科技主流之外,台灣與東南亞青年世代女性藝術/工藝工作者所處的空白之地。
從台灣到東南亞,二十多到四十多歲的青年女性,相對來說,都是有史以來教育程度、就業率最高,傳統價值束縛最小、享有最多自由的世代。換句話說,這是生在精神範疇與行動自由擴張時代的一代。然而90年代以來不斷擴張的空間,過去幾年卻急速收縮。公共資源限縮外,這個世代的行動與自由更逐漸受到政治壓迫與武裝衝突侵蝕。人們感受到自己的無力,因為未來是在有權者的想像之下。
另一方面,即便疫情帶來疏離及非人化的限縮衝突,我們仍舊可以看到個人拒絕接受生命就是脆弱與可取代的。「因此在COVID期間學會抵抗,是一段未完成的過程,需要更多評論與期望,將個人與結構連結在一起。」2020年初Arundhati Roy寫下這段反思,讓我們窺見除了災難外,這場世紀變動也可以是「一扇門戶,連接這個與下一個世界的通道」。
我們將帶著三項研究子計畫:「Sample Book Project」、「Her Domestic Bliss」及「Relearning Time」,從線上會面及各自研究,走向實體合作創作。
林玉菁
Regina Yuching Lin
-
2022/01
珍珠鍊戰略:中國在印度洋的擴張野心(譯作)
-
2021/11
蛻:2021/22國際紙纖維藝術雙年展(中譯英、英譯中)
-
2021/11
極西之地有個費特兒(新創京劇,中譯英)
-
2021/05
艾爾多安的崛起:一場為了信仰、權力、國際地位,建構土耳其靈魂的新戰爭(譯作)
-
2021/04
被隱藏的帝國:一部發生於美國之外,被忽略的美國史(譯作)
-
2021/01
導電材料複合天然纖維織作技術研究及開發創作記錄(中譯英)
-
2021/01
寫給庇里牛斯山的情書:蠻荒與瑰麗、澎湃與抒情,一個歷史與想像中的野蠻邊境(譯作)
-
2021/01
印度:最大民主國家的榮耀與掙扎(譯作)
-
2020/11
臺灣國際紙纖維藝術雙年展構樹皮手抄紙工作坊(英譯中)
-
2013/01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與自然科普寫作桂冠獎,三獎
-
2005/09
傅爾布萊特獎學金
-
2001/01
大英國協研究獎學金
-
2021/09
Thanaka: A Tree in the Desert (short doc on Myanmar's Quest for Biodiversity under Conflicts)
-
2021/05
Behind the Masks, Online exhibition presented to Revealing Contexts-Art and Social Action in Asia
-
2020/10~2022/12
聽見,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北管—王宋來和他的細曲藝術特展
-
2020/03~2022/06
昭披耶河之聲—神話風土與泰國傳統樂器展
-
2019/12
昭披耶河之聲—傳統泰國聲樂與器樂音樂會
-
2018/05~2019/01
生命之樹—亞太16國國際工藝交流展
-
2017/01~2022/05
亞太無形文化資產國際論壇(文化部文資局、北藝大建文所、清邁大學)
-
2012/01~2012/06
亞太六國傳統風箏創作國際大師工作坊
-
2011/10~2011/12
馬來西亞婆羅洲雨林蠟染大師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