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間帶藝術偵測站2005年年度計畫

屏東縣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

  • 潮間帶藝術偵測站2005年年度計畫|屏東縣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潮間帶藝術偵測站2005年年度計畫|屏東縣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潮間帶藝術偵測站2005年年度計畫|屏東縣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潮間帶藝術偵測站2005年年度計畫|屏東縣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潮間帶藝術偵測站2005年年度計畫|屏東縣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潮間帶藝術偵測站2005年年度計畫|屏東縣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潮間帶藝術偵測站2005年年度計畫|屏東縣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潮間帶」是海洋與陸地的交界、也是淡水與海水的交會水域,這個區域每十二個小時會因漲潮而被海水覆蓋,然後也會因退潮而乾枯。它雖然帶有極大的變動性,卻也是許多定棲生物的住所。這個因非生物的條件而決定的區域特色,孕育了繁衍而茂盛的生物種類。「潮間帶藝術偵測站」便是試圖並置多類別與多學科,產生有如潮間帶般多樣的交互場域,來刺激並孕育藝術新的可能性與多樣性。

而本偵測站將在2005年,實施三個實驗案的年度計畫。第一個實驗案「反演化偵測小組」中,動物保育學家裴家騏與藝術家張新丕,將以「合作共事」的方式,特別針對台灣彌猴「不具功能」的行為做研究,並以文件圖說呈現,反制狹義的達爾文進化論。

第二個實驗案「生態向性偵測小組」,則是由地質學家宋國城,與藝術家盧明德、薛保瑕、洪素珍、郭挹芬和林鴻文,以「各自表述」的方式,針對生態保育的議題,呈現不同的觀點與角度,並以繪畫、裝置、影像、斷層監測、GPS衛星測量等方式呈現。

而第三個實驗案「歐陸板塊偵測小組」,則是集結了台灣、英國兩地的藝術家,包括英國aas藝術團體的Stuart Tait、Ana Benlloch和David Miller,以及台灣藝術家許淑真、蕭聖健和李鳳如,利用數位科技媒體,呈現針對神經反應傳遞、腦部研究、感覺系統等研究的作品。

本實驗案的實驗方式,是演繹生物研究方法「組成步驟」的方式。相較於分子生物學的分析分解法,「組成步驟」法是先將許多要素集合起來,再以人為的方式構成生命現象的一門學問,該實驗探索組裝後呈現生物性質的背後規則。

為什麼利用「組成步驟」沿用在本偵測站的各個藝術實驗?目的是要取代對藝術現象、藝術生態等等大組構,所常用的「化約論」式的解讀。這個利用不同要素所產生共生關係的實驗,會闡明構成要素的性質,是會隨著與周圍其他要素、整體系統的交互作用而改變,而絕非本身所特有。

這不同的組成互動所突現出的特性,會形成豐富的系統,就如「複系學」(complex system science)所闡明的一樣,本偵測站期待的是擺脫固有學門一些理念的束縛,在秩序與渾沌過程間,遊走於系統邊緣所表現出來的「生物味」,也就是有結構但難以預期,但可確定的是,絕對流動著無窮的花式。

(文:策展人許淑真)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活動紀錄
文宣品
成果追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