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下淺至銀河路徑的想像-創作計畫
在這段遊走於各種封閉與開放的身體旅程中,它帶領了我(張般源)走向一系列的內在風景;眼所見、耳所聞、不可見之見、餘溫、來自大腿的白色長矛、逃離的小腿被光線畫出了軌跡顯露了風景的真誠,在一連串閃爍的光點與數字中。我慢慢的走出這片風景,佇立於那蠕動的星球前,看著它朝著潔白的宇宙深處走去。
其實這一系列是早在進行「來自帝國遺產的冥想中」開始沈澱與構思,尤其是2017年期間於消防隊服役時參與諸多緊急救護與救災行動而積累在醫療科技的注視下,對「人」、「生命」、「認同身份的解構」的感悟。然而,真正發酵與執行應該是於2018下半年再次旅居倫敦攻讀博士時,再次遊走於充滿各種被敘事的身體的博物館中。那時起,因消防隊的生命經驗得以沈澱與消化,開始將創作脈絡轉向對科技的視覺化力量的探討,有關人的主體性的消逝。同時因為本身具有佛道(道家為重)信仰,對於其哲學觀中的共生、因果等觀點——在回顧自身的生命經驗時,與科技的視覺化力量產生了共鳴——進而發展出了此創作脈絡。我開始對科技與身份之間的愛恨交織的關係進行思考,想像一個當影像的凝視與微觀的觀看成為了語言但經驗卻失真的未來樣貌,並企圖去回應與提問在這個被資訊(原本諸多未知的視覺化)解散主體的時空背景中(或是如果從未來時空回顧現在),身體的易碎性型態與其解構的圖景想像。
張般源
BAN-YUAN CHANG
-
2021/11
Untitled(Image 1;圖鑑編號1)
-
2021/11
Untitled(Image 2;圖鑑編號2)
-
2022/12
關於一與二
-
2022/12
關於對真實的測量
-
2023/01
飛地(七件3D列印雕塑組件)
-
2021/12
Untitled(泥)
-
2022/01
Untitled(Image 3;圖鑑編號3)
-
2022/01
Untitled(Image 4;圖鑑編號4)
-
2022/02
Untitled(Image 5;圖鑑編號5)
-
2022/03
Untitled(Image 6;圖鑑編號6)
-
2018/06
北美館107年申請展
-
2017/10
文化部MIT新人特區
-
2014/07
國美館青年藝術家典藏計畫
-
2022/01
OAT新賞奬,入選獎
-
2020/10
Fall Apart線上展(Artoday official instagram,由義大利策展人Maria Abramenko策劃)
-
2019/08~2019/11
自我、人與機械及其殘餘—張般源個展(臺灣,臺北市立美術館)
-
2018/06~2018/07
人的境況(臺灣,臺北市,郭木生文教基金會美術中心)
-
2016/09
Future Island START ART FAIR project(英國,倫敦,薩奇美術館)
-
2021/12~2022/01
霹靂卡霹靂拉拉聯展(臺灣,臺北市,蘆筍工作室)
-
2022/01~2022/05
多重副本:可讀取的複數景觀(臺灣,臺南市美術館二館)
-
2022/01
One Art Taipei藝術博覽會(臺灣,臺北市,日帝藝術,西華飯店)
-
2022/08
身體的身體,段存真策展(臺灣,彰化縣立美術館)
-
2022/08~2022/09
HEMLINGBY2(臺灣,臺中市,鯉魚藝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