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瑞頓歌劇《碧廬冤孽》
奔放樂集「布瑞頓歌劇《碧廬冤孽》」演出內容簡介
製作緣起
布瑞頓的音樂語彙裡,充滿了「神性」的合一博愛與「人性」的黑暗爭亂,兩種力量的互相拉扯,既有對和平主義的崇高理想,也有對紛爭痛苦的無限憐憫。布瑞頓以深厚的古樂對位基礎,融合熟捻的現代十二音律技巧,讓寧靜深遠的祈禱儀式音樂,與對立分化極度不安的現代合聲,成為兩個現實身處與內心嚮往的世界。
《碧廬冤孽》藉由一個表面上謎樣的鬼故事,來講述受困苦枷鎖的魂魄與極力救贖的力量。奔放樂集以其一貫的探索精神與獨特的戲劇風格,取得英國授權,革新思維深入演譯此歌劇之層疊複雜。奔放製作之核心在於室內樂合作的默契與詮釋,打破以往指揮與樂團在舞池演出方式,無指揮與背譜演出,賦予演出者最大舞台自由尺度。奔放製作為台灣首次舞台版本演出此歌劇,為台灣樂壇展演現代歌劇之新指標。
製作簡介
演出曲目:布瑞頓歌劇《碧廬冤孽》,共兩幕十六景。
演出長度:演出全長約130分鐘,含中場休息20分鐘。
演出方式:英文演出,中英文雙語字幕。
劇作介紹
《碧廬冤孽》(Turn of the Screw)為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之心理懸疑小說,1954年由英國作曲家班傑明.布瑞頓(Benjamin Britten)譜曲成兩幕之室內歌劇。
《碧廬冤孽》書名形容敘述真相的撲朔迷離時,心頭如螺絲般越扭越緊,令人幾近窒息。此作描寫一名年輕而涉世未深的女教師,在倫敦受英俊的年輕紳士委託,前往碧廬的鄉間豪宅擔任一對孤兒兄妹的家教。天真可愛的兄妹馬上收服了老師的心,但纖細敏感的女教師,很快就察覺了偌大豪宅裡眾人刻意隱藏的秘密。善與惡的層疊交錯,對與錯的似是而非,束縛與掙脫的互相箝制,幻覺與真相的隱晦模糊,都成為這個故事之未解之謎。作者以年輕女性為敘事主角,精準描寫女性容易招致世俗眼光批評的各種面向,藉此突顯社會陳規舊矩的荒謬與無用。英國作曲家布瑞頓,將此故事寫成兩幕的室內歌劇,以他纖細靈敏的音樂,刻畫人性虛實,真相假象。
製作特色
打破傳統歌劇演出形式,以室內樂編制無指揮全場背譜演出,音樂家與聲樂家共同於舞台上創造獨特音場,遠與近、空與滿、各種層次堆疊,在弦樂五重奏、管樂五重奏共十三人之室內樂編制中深入討論與探尋關於和聲、音律、音色、質地、節奏、樂句,處理各種音樂上的細節。
奔放樂集
2015/11/10
吳敏慈
帶著屬於孩子般的好奇心與藝術家的探索魂,小提琴家吳敏慈於2013年創立奔放樂集,與一群熱血的藝術工作者,在台灣各地古蹟、教堂、校園、大樹下、及三座國家級展演空間,展現古典音樂的創新格局。每個奔放製作都是用心探索藝術與生命的深層共鳴,及跨越種族背景、宗教文化、意識形態的普世精神。時而澎湃、時而細緻,均為令觀眾驚艷的獨特詮釋。2017年透過《藝術浸潤空間計畫》,將位於台南永康工業區ㄧ閒置廠房改造為黑盒子劇場空間《奔放E倉庫》,其不凡成果收錄於第十四屆文化部之文馨獎。歷年的奔放代表作有《吻》(2013)、《戀戀卡門》(2014)、《寫真人生》(2015)、《有春阿嬤啟示錄》(2015)、《痕》(2016)、《幻。想》(2017)、《克羅采》(2019)、《徐志摩的昇華之夜》(2017/2018/2020)、與《漫遊舒伯特》(2020)。其寬廣自在、行雲流水的奔放思維,與深厚精準的專業造詣,獨樹一格,為台灣新ㄧ代表演藝術之領航者。
2013-2022活動紀錄:
- 2022 奔放製作 布瑞頓歌劇《碧廬冤孽》(高雄衛武營戲劇院4場演出)
- 2022 奔放製作「拳擊手之死」(美國8場演出)
- 2021 奔放庭園音樂系列 Garden Music Series(共4個節目,美國5場演出)
- 2020 奔放音樂節「漫遊舒伯特」(台南8場演出)
- 2020 奔放製作「徐志摩的昇華之夜」(台南4場,衛武營戲劇院1場演出)
- 2019 奔放音樂節「克羅采」(台南4場演出)
- 2019 夏日奔放系列(共2個節目,台南4場演出)
- 2018 奔放製作「徐志摩的昇華之夜」(台南4場演出,台中歌劇院1場演出)
- 2018 夏日奔放系列(共2個節目,台南4場演出)
- 2017 奔放製作「徐志摩的昇華之夜」(台南1場,台北國家音樂廳1場演出)
- 2017 第五屆奔放音樂節(共2個節目,台南4場演出)
- 2015 第三屆奔放音樂節(共4個節目,台南5場演出,台北2場,高雄2場演出)
- 2016 第四屆奔放音樂節(共2個節目,台南4場演出,為期一週攝影展)
- 2014 第二屆奔放音樂節(共4個節目,台南8場演出,台北1場,高雄1場演出)
- 2013 第一屆奔放音樂節(共4個節目,台南4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