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駐團計劃
不想睡遊戲社
不想睡遊戲社自2012 年立案以來透過每一年的製作,嘗試發展與學齡前兒童共享的劇場美學。每個演出雖然在表現與形式上有所改變,都希望能夠貼近生活,仔細感受日常中的靈光,找尋簡單卻能夠真摯交流的情感。在接連做了《黑白跳跳》與《一叢樹仔》這兩個需要仰賴劇場技術與大型裝置的演出後,不想睡遊戲社持續手作物的探索,邀請李彥擔任駐團藝術家,透過製作小型的玩具劇場和機關物改變主題導向的編創路徑,從單純的玩具概念開啟創作。在15個月的合作中,主要有幾個階段的發展:
1. 故事圍裙
在這個子計畫裡,李彥縫製了兩件圍裙,其一由繪本作家劉旭恭先生創作的《車票去哪裡了》作為發想基礎,嘗試在圍裙上以織物可達成的機關方式改編此繪本故事;另一件則以三角形為基本元素,讓操作者可自由運用可吸附於圍裙上的三角形物件創作故事的《三角形小劇場》。我們並設計了適合3-5歲孩子手作的遊戲墊,舉辦《一起穿故事》展演與親子工作坊,在展演呈現後,邀請親子一同交流繪本的故事表現方式。《車票去哪裡了》這件圍裙隨後也進行了多地的交流展演,並受邀參與新光三越百貨與劉旭恭先生合作的繪本展覽。
2. 《給孩子的故事和歌謠》親子音樂會
李彥為不想睡合作社與龍珠慈仁合作的親子音樂會手繪大型布幕及兩隻手掌偶。
3. 兩廳院小眼睛玩形狀親子戲劇課
在故事圍裙的工作坊中,不想睡與李彥邀請親子觀眾以簡易的機關動態,如開/闔、進/出來設計親子遊戲墊。但在故事圍裙的發展中,由於機關設定的複雜性,我們發現聯想以至編創的這個過程,還是極容易受到線性故事思維的影響。因此在2018年下半年與兩廳院合作的親子課程裡,我們提議以「形狀的故事旅程」作為四週親子課程的主軸,帶領親子參與者觀察事物組成的元素「點」、「線」、「面」落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角落,怎麼用身體去感受形狀的特質與內在律動,在聯想中把對世界的觀察串起來。不將故事編創作為目的,親子一同遊戲形狀的特質以及直觀的感受,在分享中找到故事的起點。
4. 玩具劇場《一直打開》
在故事圍裙及形狀工作坊的重新整理後,我們回到玩具劇場的計畫,並試著發展動態的敘事工作法。創造一個可被遊戲的物件空間,可因應不同玩家長出樂趣與故事的潛能成了這次的核心。不同於三角形小劇場圍裙,當時以三角形為主要元素,七角板的組合法雖然有極大的彈性,李彥受困於操作者是否能夠「應用」,造成設計上缺乏創作者本身的樂趣, 也因此減少了使用者互動上的趣味,以及後續想持續與此圍裙「玩」的意願。這次在討論中,李彥與導演林欣怡從單純的動態概念「打開」開啟創作,製作一個能夠一直打開的盒子,在不設定場景、角色、故事的前提下由李彥獨立製作這個玩具空間。而後才由其他參與者透過玩玩具的方式,建立自己與這個盒子的關係,並透過編創故事,重新定義這個玩具空間/場景。
李彥
畢業於高師大美術系,曾於南藝大修習動畫製作,動作作品入圍2004年臺北電影節。自2010年以來持續參與海筆子帳篷戲劇行動擔任舞台美術,兼而以電繪或版畫為友好的樂團和劇團設計製作平面文宣。僅有少量公開作品的她是個專注自生活中找尋靈感的創作者。2012年她以半年的時間前往南美洲旅行,學習安第斯山居民的編織法,回台灣後於台東定居,種植棉花與苧麻,進一步學習植物染與台灣原住民編織方法。
如同帳篷劇行動中,每位參與者都需要肩負起不同工作的考驗,李彥的創作也涵蓋手繪、編織、縫紉、珐瑯、木工製作等,看似紛雜,但她的創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她以自己的步調專心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