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圖表

「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Young Star, New Vision)為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國藝會)自2008年始執行之針對新生代創作者特別規劃的補助計畫之一,以原創性、前瞻創新性為原則,幫助創作者實現腦中的構想與創意,提供新生代創作者一個優質的發聲舞台。專案截至2019年為止,12年間業已補助54位獲補助者,計70人次(註1)自創作到演出的機會,專案補助總核定金額達1,868萬5千元。

本計畫係國藝會,針對2008年至2019年間「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獲補助者追蹤敘述資料的統計與整理,下分兩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以2008年至2019年間,國藝會「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資料統計整理為主,並呈現相關敘述性統計資料。第二部分,以國藝會「新人新視野專題檔案庫-公開履歷徵集」方式,進一步追蹤調查回饋,針對調查範圍內54位獲補助者(2008-2019)之獲補助經歷、個人後續發展等面向進行問卷調查。透過本計畫的回顧與調查,說明本專案之價值與意義,並勾勒出獲補助者的群體圖像。


註1:本專案申請人只要符合申請資格,不限制獲補助者再次投件,所以部分獲補助者獲得超過一次以上的補助。

2019
合作單位

場地夥伴:國家兩廳院

協辦單位:台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演出場地/場次

兩廳院實驗劇場/3場、台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2場、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繪景工廠/2場

(因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之影響,台北實驗劇場改為邀請制演出,台中場、高雄場則由創作者自行提出替代方案)

補助金額

每個作品補助台北場創作發表費用至多50萬元。(面談補助款8萬)

外縣市補助費用視作品規模核算後給予補助。

補助機制

由國藝會洽談演出場地,並徵選製作人一名,協助創作作品之宣傳、技術統籌等。

補助款含整體製作費及外縣市巡演經費。

票房收入歸創作者。

巡演機制

由創作者自行提出替代方案。

創作者

陳品蓉、薛祖杰、王宇光,共補助3位。

2018
合作單位

松菸Lab實驗室 、彰化縣文化局高雄市文化局

演出場地/場次

松菸Lab實驗室/4場、員林小劇場/1場、正港小劇場/2場

補助金額

每個作品補助台北場創作發表費用至多50萬元。(面談補助款8萬)

外縣市補助費用視作品規模核算後給予補助。

補助機制

由國藝會洽談演出場地,並徵選製作人一名,協助創作作品之宣傳、技術統籌等。

補助款含整體製作費及外縣市巡演經費。

票房收入歸創作者。

巡演機制

由主辦單位安排於三地巡演(台北、員林、高雄)。

創作者

林修瑜、張靜如、王甯,共補助3位。

2017
合作單位

台灣戲曲中心彰化縣文化局高雄市文化局

演出場地/場次

多功能廳/4場員林小劇場/1場正港小劇場/2場共7場

補助金額

每個作品補助台北場創作發表費用至多50萬元。(面談補助款8萬)

外縣市補助費用視作品規模核算後給予補助。

補助機制

由國藝會洽談演出場地,並徵選製作人一名,協助創作作品之宣傳、技術統籌等。

補助款含整體製作費及外縣市巡演經費。

票房收入歸創作者。

巡演機制

由主辦單位安排於三地巡演(台北、員林、高雄)。

創作者

孫唯真黃于芬高詠婕,共補助3位。

2016
合作單位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彰化縣文化局高雄市文化局

演出場地/場次

松菸Lab實驗室/4場員林小劇場/1場正港小劇場/2場共7場

補助金額

每個作品補助台北場創作發表費用至多50萬元。(面談補助款8萬)

外縣市補助費用視作品規模核算後給予補助。

補助機制

由國藝會洽談演出場地,並徵選製作人一名,協助創作作品之宣傳、技術統籌等。

補助款含整體製作費及外縣市巡演經費。

票房收入歸創作者。

巡演機制

由主辦單位安排於三地巡演(台北、員林、高雄)。

創作者

楊升豪 張可楊 黃鼎云,共補助3位。

2015
合作單位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彰化縣文化局高雄市文化局

演出場地/場次

松菸Lab實驗室/4場員林小劇場/1場正港小劇場/2場共7場

補助金額

每個作品補助台北場創作發表費用至多50萬元。(面談補助款8萬)

外縣市補助費用視作品規模核算後給予補助。

補助機制

由國藝會洽談演出場地,並徵選製作人一名,協助創作作品之宣傳、技術統籌等。

補助款含整體製作費及外縣市巡演經費。

票房收入歸創作者。

巡演機制

由主辦單位安排於三地巡演(台北、員林、高雄)。

創作者

洪唯堯許程崴朱蔚庭,共補3位。

2014
合作單位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彰化縣文化局高雄市文化局

演出場地/場次

松菸Lab實驗室/4場員林小劇場/1場正港小劇場/2場共7場

補助金額

每個作品補助台北場創作發表費用至多50萬元。(面談補助款8萬)

外縣市補助費用視作品規模核算後給予補助。

補助機制

由國藝會洽談演出場地,並徵選製作人一名,協助創作作品之宣傳、技術統籌等。

補助款含整體製作費及外縣市巡演經費。

票房收入歸創作者。

巡演機制

由主辦單位安排於三地巡演(台北、員林、高雄)。

創作者

陳逸恩 張國韋 張剛華,共補助3位。

2013
合作單位

台北藝穗節

演出場地/場次

牯嶺街小劇場/4場文山劇場/8場(連2周,每周4場)共12場

補助金額

每個作品補助台北場創作發表費用至多50萬元。(面談補助款3萬)

補助機制

由國藝會與台北藝穗節合作(洽談文山劇場為合作場地),

並徵選製作人一名協助創作作品之宣傳、技術統籌等。

國藝會租用71園區作為創作者排練場地。

補助款含整體製作費(如燈光音響等)

票房收入歸創作者。

巡演機制

演出後評選出優選作品,由主辦單位安排於外縣市三地巡演(高雄、嘉義、中壢),

採專案方式審核,補助費用視作品規模核算後給予補助。

創作者

林祐如(優選)陳仕瑛(優選)李銘宸楊乃璇(優選)劉彥成洪于雯,共補助6位。

2012
合作單位

國家兩廳院

演出場地/場次

實驗劇場(連演2周,每周3場)共6場

補助金額

每位15萬(面談補助款1.5萬)

補助機制

國藝會負責前端的甄選作業及編創經費補助,技術統籌。

兩廳院協助創作作品之宣傳、排練及演出場地及演出硬體設備之提供。

巡演機制

由委員評選出優秀作品後,由入選的創作者自行安排外縣市巡演場次後提出申請另行給予補助。

創作者

田孝慈張堅豪林素蓮王雅平姜睿明黎映辰,共補助6位。

2011
合作單位

國家兩廳院

演出場地/場次

實驗劇場(連演2周,每周3場)共6場

補助金額

每位15萬(面談補助款1.5萬)

補助機制

國藝會負責前端的甄選作業及編創經費補助。

兩廳院協助創作作品之宣傳、技術統籌、排練及演出場地及演出硬體設備之提供。

巡演機制

由委員評選出優秀作品後,由入選的創作者自行安排外縣市巡演場次後提出申請另行給予補助。

創作者

董怡芬黃丞渝陳仕瑛余彥芳林祐如林宜瑾,共補助6位。

2010
合作單位

國家兩廳院

演出場地/場次

實驗劇場(連演3周,每周3場)共9場

補助金額

每位15萬(面談補助款1.5萬)

補助機制

國藝會負責前端的甄選作業及編創經費補助。

兩廳院協助創作作品之宣傳、技術統籌、排練及演出場地及演出硬體設備之提供。

巡演機制

由委員評選出優秀作品後,由入選的創作者自行安排外縣市巡演場次後提出申請另行給予補助。

創作者

魏雋展姜睿明陳雪甄徐灝翔李國治田孝慈葉名樺林祐如,共補助8位。

2009
合作單位

國家兩廳院

演出場地/場次

實驗劇場(連演4周,每周3場)共12場

補助金額

每位15萬(面談補助款3萬)

補助機制

國藝會負責前端的甄選作業及編創經費補助。

兩廳院協助創作作品之宣傳、技術統籌、排練及演出場地及演出硬體設備之提供。

巡演機制

由委員評選出優秀作品後,由入選的創作者自行安排外縣市巡演場次後提出申請另行給予補助。

創作者

謝杰樺葉名樺楊乃璇李國治陳雪甄陳維寧
林宜瑾姜睿明黃彥文劉岱萱王珂瑤,共補助11位。

2008
合作單位

國家兩廳院

演出場地/場次

實驗劇場(連續5周,每周4場)共20場

補助金額

每位12萬(無面談機制)

補助機制

國藝會負責前端的甄選作業及編創經費補助。

巡演機制

由委員評選出優秀作品後,由入選的創作者自行安排外縣市巡演場次後提出申請另行給予補助。

創作者

梁瑋芸謝杰樺黃彥文陳宜君李尹櫻林宜瑾楊乃璇姚尚德蔣禎耘林信宏
游書珣方意如周東彥蔡佾玲陳雪甄,共補助15位。

各類型總收件數

了解哪個類型(舞蹈、戲劇、音樂)最熱門,也可能可對照說明為何某個類型補助人次遠多於其他。

歷屆申請件數

如圖所示,2008年進入會審件數有38件,以戲劇類最多;2009年進入會審件數有53件,以戲劇類最多;2010年進入會審件數有45件,以舞蹈類型為最多;2011年進入會審件數有25件,以舞蹈與戲劇類型為最多;2012年進入會審件數有42件,以舞蹈類型為最多;2013年進入會審件數有31件,以戲劇類型為最多;2014年進入會審件數有32件,以舞蹈類型為最多;2015年進入會審件數有40件,以舞蹈與戲劇類型為最多,2016年進入會審件數有32件,以舞蹈與戲劇類型為最多;2017年進入會審件數有35件,以舞蹈類型為最多;2018年進入會審件數有51件,以舞蹈類型為最多;2019年進入會審件數有58件,以舞蹈類型為最多。從類型趨勢來看,一開始進入會審件數以戲劇類型為主,逐漸轉變以舞蹈為主,但音樂類型則是相對地少。

本專案在評選機制經過幾次遞變,2008年首次推出,僅採書面審查通過即可直接進入創作。2009以降,評選機制改為兩階段評選,第一階段為書面審查,通過者將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為面談與10-20分鐘的作品呈現,通過者可進入創作到作品演出的各項補助及協助,為本專案之獲補助者。

2008-2018年共133人次(含重複補助、不含巡迴演出專案補助;包含補助在8萬以下者)通過第一階段書面審查,其中音樂為6人次;戲劇(含馬戲)為54人次;舞蹈:73人次。

如上述,通過第二階段面談與作品呈現即為本專案之獲補助者,可完成作品創作及演出。2008-2019年共70人次(含重複補助、不含巡迴演出專案補助)完成其作品。各類型補助組成如下:
音樂:2人次,佔3%。
戲劇:29人次,佔41%。
舞蹈:39人次,佔56%。

各類型補助人次
各類型補助人次

獲補總人次類型比

由圖可看出,舞蹈類型補助人次為最多,佔了一半以上的補助,而補助總人數逐漸減少,則是因為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補助機制曾經數次轉型(參考「補助沿革」),在2011-2013年調整每年獲補助者人數為6人、2014年後再次調整為每年3人,反映在各類型年度補助人次統計表上。對照「各類型核定金額統計」,儘管在2010-2012年專案轉型期總核定金額略低於100萬,其他年度總核定金額皆高於130萬元,在2013年後,總核定金額更提升至150-220萬元間,讓獲補助者獲得更好的資源挹注品質。


註:百分比四捨五入至整數。

獲補助總人次男女比例

由圖表中可看出,總補助人次70人當中,有45人次是女性補助者,佔64%,男性補助者則有25人次,佔36%。女性獲補助者人數遠超過男性,再從各年度男女比例來看,也出現女性多於男性的情形,又舞蹈類型多於戲劇類型的補助,音樂類型的補助則相當稀少,僅有2012與2013年度共2位女性獲補助者。


註:百分比四捨五入至整數。

獲補助者獲補助年齡分布

本專案2008-2019十二年間申請者條件設定在大學或研究所在學或畢業後五年內,由圖中可發現,申請年齡獲補助的年齡集中於25、26、27、28、29歲。以上集中年齡層,符合臺灣高等教育修業與畢業年齡,也顯示出獲補助者大多於大學、研究所畢業後申請本專案補助,符合計畫原先設定之「銜接校園的最後一哩路」與「跨入社會的第一哩路」的概念。

各類型核定金額統計(總數)

各類型核定金額總比


註:百分比四捨五入至整數。

核定金額統計

各類型核定金額方面,首先可看到類型金額統計,以舞蹈類及戲劇類各佔近52%及46%,音樂類型則較少。與「各類型總收件數」相對照可知:這是因為總投件類型原本即是以舞蹈類及戲劇類所佔最多,針對音樂類型的投件者較少。

接著看到各年度核定金額,總體而言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與各年度獲補助者之人數加以對照。特別是在2014年後,各年度獲補助者限於三位,而年度核定金額仍維持在150萬元以上,可知各年度的獲補助者個別獲得資金挹注之程度實是逐年上升的。

專職/兼職創作年度獲補助人次

此圖表中顯示,在補助計畫啟動時,專職創作人數申請最多,後由於補助制度的轉變,專職與兼職創作人數甚至是與學生等不同身份的獲補助者已經相當接近。

由圖中可看出在70位總獲補助人次中,以專職42人次為最多,佔60%,超過半數,兼職19人數次之,無業或學生則是最少,為8人次。


註:百分比四捨五入至整數。

獲補助者戶籍落點比例

在70位總獲補助人次中,以戶籍位於台北市28人次為最多,新北市12人次次之,台南市則為8人次,而僅是在大台北地區的獲補助者人次,即超過總獲補助者人次的一半以上,補助者能量與所獲取之資源集中於大台北地區。


註:百分比四捨五入至整數。

獲補助者最高學歷比例

在70位總獲補助人次中,以國內學士27人次,39%為最多,國內碩士/專業訓練24人次,34%次之,國外碩士/專業訓練14人次,20%為第三,國內學士、碩士等佔了七成的獲補比例,可見國內培育人才為計畫主要獲補助者來源。下列則為更為詳細之國內外學籍補助人數,以及各個不同學校。


註:百分比四捨五入至整數。

各年度獲補助者最高學歷人次(分國內外)

各類型獲補助校籍對照人次(不分學系)

獲補助者校籍比例(不分類型)

由「各類型獲補助校籍對照人次(不分學系)」、「獲補助者校籍比例(不分類型)」可見國內北部兩所藝術大學,為獲補助者主要來源,超過五成的獲補助比例,其中又以舞蹈類別為最多。


註:百分比四捨五入至整數。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