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紀實
新人新視野10週年-回望篇
新人新視野10週年-面試篇
「我曾經在一個婚禮影片裡,看到新娘這樣形容新人:『透過一個儀式,變成一個全新的自己』。或者透過參與一個計畫,如果每天都可以找到一些新的東西、新的想法、新的學習,那我也覺得每天的自己都會是新人。」——陳仕瑛
個案側記 何孟學 2016/11/09
過去作品多關注現實與存在主題,新生代編導楊升豪新作《卡關》,將此面向延伸至近未來,一個現實和虛擬全然交替的後網路時代。故事聚焦於一群面對生活困境、無法滿足現狀的人類,在人生「卡關」的時刻,進入了一個叫作Second River的虛擬世界中,在這裡,大家獲得了不同以往的身份、絕技和人生目標,藉由遊戲其中,彷彿一切得以重新開始,順利破關。不過,看似自由的選擇,卻都在對於人性敏銳的AI人工智慧掌握下發生。如此一來,人類究竟還有多少自由意志和選擇權利?現實的生活危機該如何在虛擬的美好世界中得到解決?在這理想的烏托邦社會裡,人性又是什麼?編導在此命題書寫上,不僅情感較為細膩、格局更為宏大,形式表現上也更加大膽挑戰,結合了科技藝術,與去年榮獲數位百萬藝術首獎的CBMI團隊合作,以多元的聲響及雷射效果,打造出難得一見的舞台景觀及空間體驗。
本影片為國藝會2016年「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獲補助計畫之創作紀實影片,內容包括創作者藝術概念呈現、訪談、排練與製作會議等之過程紀錄。
個案側記 何孟學 2016/11/09
過去作品多關注現實與存在主題,新生代編導楊升豪新作《卡關》,將此面向延伸至近未來,一個現實和虛擬全然交替的後網路時代。故事聚焦於一群面對生活困境、無法滿足現狀的人類,在人生「卡關」的時刻,進入了一個叫作Second River的虛擬世界中,在這裡,大家獲得了不同以往的身份、絕技和人生目標,藉由遊戲其中,彷彿一切得以重新開始,順利破關。不過,看似自由的選擇,卻都在對於人性敏銳的AI人工智慧掌握下發生。如此一來,人類究竟還有多少自由意志和選擇權利?現實的生活危機該如何在虛擬的美好世界中得到解決?在這理想的烏托邦社會裡,人性又是什麼?編導在此命題書寫上,不僅情感較為細膩、格局更為宏大,形式表現上也更加大膽挑戰,結合了科技藝術,與去年榮獲數位百萬藝術首獎的CBMI團隊合作,以多元的聲響及雷射效果,打造出難得一見的舞台景觀及空間體驗。
本影片為國藝會2016年「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獲補助計畫之創作紀實影片,內容包括創作者藝術概念呈現、訪談、排練與製作會議等之過程紀錄。
個案側記 何孟學 2016/11/09
台灣當代作家舞鶴《亂迷》,是一部充滿實驗、毫無章法的小說,鮮少標點符號,文字糊成一團,處處都像是對句構、對書寫、對閱讀的挑釁,表面上如亂語、如夢囈,底層卻潛藏著對於國家、體制和文化的反叛與反思。以往總在作品中不斷思索和探索展演、觀眾和社會之間關係的導演黃鼎云,十分大膽改編了這部小說,同時延續了此作「亂」的精神。整個排練過程,從一開始演員就表示迷惘困惑,到後期連導演本人也戲稱自己根本在亂排。全場下來,多焦並行,多物並置,富饒節奏,目不暇給,有意無意,似是而非,令人一頭霧水,卻漸變幻化出一片片短促而鮮明、雜沓而繽紛的風景。在一陣迷亂之中,亂得迷人。
本影片為國藝會2016年「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獲補助計畫之創作紀實影片,內容包括創作者藝術概念呈現、訪談、排練與製作會議等之過程紀錄。
個案側記 何孟學 2016/11/09
台灣當代作家舞鶴《亂迷》,是一部充滿實驗、毫無章法的小說,鮮少標點符號,文字糊成一團,處處都像是對句構、對書寫、對閱讀的挑釁,表面上如亂語、如夢囈,底層卻潛藏著對於國家、體制和文化的反叛與反思。以往總在作品中不斷思索和探索展演、觀眾和社會之間關係的導演黃鼎云,十分大膽改編了這部小說,同時延續了此作「亂」的精神。整個排練過程,從一開始演員就表示迷惘困惑,到後期連導演本人也戲稱自己根本在亂排。全場下來,多焦並行,多物並置,富饒節奏,目不暇給,有意無意,似是而非,令人一頭霧水,卻漸變幻化出一片片短促而鮮明、雜沓而繽紛的風景。在一陣迷亂之中,亂得迷人。
本影片為國藝會2016年「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獲補助計畫之創作紀實影片,內容包括創作者藝術概念呈現、訪談、排練與製作會議等之過程紀錄
個案側記 何孟學 2016/11/09
每個看到張可揚《從前從前,那裡有座國立編譯館》作品名稱的人,總是忍不住會脫口而出這麼一個問題:「可是,為什麼是國立編譯館?你讀過國立編譯館的課本嗎?」究竟對於七年級末段班的編舞家而言,「從前從前」這四個字暗示的,是懷舊,是獵奇,還是陰魂不散?
舞作從神話開始,在宛如遊戲的洪水中,有人堅定,有人落單。是誰決定誰可以存留下來?誰決定誰被淘汰出局?就算我們已然脫離一綱一本、由官方帶頭洗腦的年代,就算我們如今早得以放膽醜化、嘲諷曾被神化的強人領袖,百花齊放的今日,是否真讓作為「個體」的我們每一個人,被賦予更大力量來對抗那股強勁且無所不在的洪流?
本影片為國藝會2016年「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獲補助計畫之創作紀實影片,內容包括創作者藝術概念呈現、訪談、排練與製作會議等之過程紀錄。
個案側記 何孟學 2016/11/09
每個看到張可揚《從前從前,那裡有座國立編譯館》作品名稱的人,總是忍不住會脫口而出這麼一個問題:「可是,為什麼是國立編譯館?你讀過國立編譯館的課本嗎?」究竟對於七年級末段班的編舞家而言,「從前從前」這四個字暗示的,是懷舊,是獵奇,還是陰魂不散?
舞作從神話開始,在宛如遊戲的洪水中,有人堅定,有人落單。是誰決定誰可以存留下來?誰決定誰被淘汰出局?就算我們已然脫離一綱一本、由官方帶頭洗腦的年代,就算我們如今早得以放膽醜化、嘲諷曾被神化的強人領袖,百花齊放的今日,是否真讓作為「個體」的我們每一個人,被賦予更大力量來對抗那股強勁且無所不在的洪流?
本影片為國藝會2016年「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獲補助計畫之創作紀實影片,內容包括創作者藝術概念呈現、訪談、排練與製作會議等之過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