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練于鼎 Banner設計/Shang-Ru Tsai

「Hey,在嗎?」一句問候,是常見跟他人開啟話題,或是建立關係的開頭。如今我們喚醒生活中的智能助理,亦是使用類似的提示語。長期探討孤獨以及情感關係的藝術家Alicia Framis,在今年(2024)年初,公告他將與他的AI伴侶於今年夏天步入禮堂,並宣稱自己是第一個和具有智能的全息影像(Hologram)結婚的女性。[1] 電影《雲端情人》(Her)裡對智能語音助理引發的想像與其聯結的渴望,現在期盼著透過AI和科技設備將智能伴侶作為可預見的未來。

在智能伴侶到來前,人們早已透過線上聊天室和交友軟體尋求愛情。尤對過去的同志族群來說,追求對象時難以公開坦露,因此交友軟體的出現,成為能包容任何人的私密空間,並讓人自由且安心地建立情感關係。周東彥的《你找什麼?》紀錄片以同志交友軟體常見的開頭語為題。「你找什麼?」是一句跨越世代的提問,每個人皆是經由這樣尋覓的過程形塑自我,反映出人們對於「愛」的想像、追尋與實踐。而狠劇場《虛擬親密》是基於《你找什麼?》和Edwin Kemp Attrill的互動劇場作品《咫尺之遙》(Zero Feet Away)為創作。演出方式採現場即時問答,邀請觀眾參與成為表演的一部份。能夠與在場的人坦承部分內在真實的自我,或找到與自己相似的共感,集體共享個人的情感,承接起彼此孤寂的心靈。

同樣回應「你找什麼?」這個內心深處的發問,楊傑懷認為「人的生命本來就是一個不斷找尋的過程,雖然未必真的會找到什麼,更多的時候是『沒找什麼』,一種漫無目的的遊蕩。」[2] 楊傑懷個展「我沒有愛人的能力」利用影像及媒體來回望人的情感在被數位化之後,大量重組後的訊息和影像,充斥著各式各樣的選擇,有時雖然迷人,但在這樣可立即得到、容易汰換的情感模型裡,迷茫地向外探尋,回頭才發現一場空,或恰似如夢初醒般,依舊孤獨地什麼也沒有找到。展覽一方面提示了人與機器之間的辯證,另一方面也指出一種當代生活的情感茫然。

若說虛擬是作為現實的延伸,那數位虛擬的世界其實並未脫離現實世界,皆是真實的一部份。楊隸亞「《雲端家族》短篇小說集」藉由不同角色的視點闡述各自觸及的雲端世界。數位雲端之於他們來說,可能是樹洞、分身、秘密,或是藏匿著一些記憶及不為人知的一面。甚至是形塑現實生活無法達到的美好身份的一種工具。不論他們是否向現實生活裡的人們傾訴內心的渴望、不完美,他們仍然期望著能被認同、被理解,努力地在社會期望和自我內心之間拉扯求取平衡。

依靠數位虛擬來滿足個人的慾望,或者是成為一個完美的我,在數位世界的虛擬化身其形象是可以任意流動的。由李彥儀策劃的「可持續性數據3.0:臉聯網-5G網路所做的軟體更新與錯誤修正」展出藝術家吳維佳的作品。其中作品《臉聯網》展示利用臉部濾鏡更快速、更廉價的網路美容,在社交網路上得以改變成自己喜好的各種容貌。看似詼諧的比喻手法,不正是現今數位網絡充斥的現象。可是仔細去觀察,會發現虛擬化身只是用來掩飾躲在背後肉身主體的缺乏。[3]

而講到數位科技、AI的未來世界,不難會提到賽博格(Cyborg)的人機融合科技。林新惠「《人機配種計畫》小說初稿」(出版品名稱為《零接觸親密》)令人聯想到電影《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的故事設定,不過「人機配種計畫」劇情像是更進一步提示人類未來可能被AI控制的悲觀預言。故事的主角為符合AI規範之下的社會結構,逐漸將身為人類的身體「卸載」掉,最後甚至連「自我意識」也消除,變成只需服從數據餵養指令的人造身軀。若是不遵從AI所提供的選擇,最終只能被科技、時代、社會一同遺留在孤寂的舊世代。

渴望連結、被關注、被理解、愛與被愛的需求驅使之下,人們常常會汲於找出與自己契合的靈魂,渴望能完整心靈缺失的另一半。不過在四把椅子劇團的《愛在年老色衰前》,可見到由演員王安琪所飾演的「王安琪」,經歷一連串在交友軟體上發展的各種情感關係後,雖然最後有機會可以孤注一擲,抓住一個看似美好的卻不確定的未來與對象。可是王安琪最終仍是決定選擇在這段關係中放手。回到他最能揮灑自我的舞臺,忠誠地面對自我,擁抱自己所選擇的人生,並與孤獨和解。

心理學家Erich Fromm認為愛是一種能力與態度,人會因孤獨和分離而感到焦慮,但如果只是藉由短暫且不穩定的方式來慰藉,並無法將心給填滿,僅是轉瞬即逝的。真正的愛應該是持續且穩定的,足以支撐起他人及自己。Fromm所指的自愛並非是自私或自戀,則是對他人的尊重與了解也應同等地對待自身。愛自己與愛他人是相互緊扣的,無法愛自己的人,並沒有掌握好愛的能力。[4]

最後,引用《雲端情人》的智能助理Samantha所言:「人的心不像箱子一樣能夠被填滿,不過如果你愛得越多、越深,心能承受的容量就會變大。」[5] 人生必然會面臨孤獨和分離,從出生開始我們便跟母體分開,終點亦會迎來死亡,過程中會經歷與他人的分合關係。所以,無論是現實的肉身世界;還是數位的虛擬世界。最重要的,應是要先接納孤獨的存在,試著愛護自己,並同樣地愛待身邊的人事物,學習如何讓自己持續充滿愛的能量。

 

註釋

[1] Alicia Framis(2023)。《Hybrid couple》。網址:https://www.aliciaframis.com/work/154/hybrid-couple

[2] 楊傑懷個展「我沒有愛人的能力」創作自述。網址:https://chiwengallery.com/im_not_capable_of_love_online_viewing/

[3] Alain Milon(2021)。《虛擬真實:我們的身體在或不在?》(林德祐譯)。臺北:漫遊者。

[4] Erich Fromm(2021)。《愛的藝術: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梁永安譯)。新北:木馬文化。

[5] 原文“The heart is not like a box that gets filled up.It expands in size for more new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