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演出搬離音樂廳的舞臺,近年的臺灣音樂現場不少離家出走的展演,有的走進老屋、工廠、歷史建築、實驗場域,甚至是戶外的公園街巷間。場地不只是容器,而是創作及演出的一部分,而環境不只是背景,也是聲音作品的一環。

一公聲藝術以臺灣樂器工藝為起點,走入苗栗縣禾豐工藝木魚工廠,展開探尋在地聲響的第一站「共振計畫:木魚」。計畫透過駐地觀察、聲學實驗與跨域對談,讓傳統寺院用器走出框架,由作曲家轉化為具多樣聲響的當代器物,最終回到木魚誕生之地完成展演與交流。

台中藝術家室內合唱團在歷史建築一德洋樓(林懋陽故居)中演出「唱咱臺中ê歌」。歌詞是以臺中地景及文化撰寫詩作,委託五位國人作曲家譜曲,作品在歷史風情的場域發表,極具意義。「鋼琴雙傑古典實驗場」透過雙鋼琴與VJ影像共演,觀眾沉浸在五面投影與環場聲響中,古典曲目與臺灣民謠改編在「非座式」的觀看中被重新聽見,是新鮮的沉浸體驗。

「聆聽老靈魂-《草地記憶本》創作系列計畫」以公園為聲音創作場域,邀集長者在草地進行行走聆聽、田野錄音、聲音繪圖與聲音書寫等工作坊,將個人的地景記憶轉化為圖像譜與聲響素材。最終由音樂團體「半規管 semicircular」的重新轉譯音樂語彙,並透過線上發表,與參與的長者共同分享創作成果。不二擊打擊樂團「《耳朵怪的聲林秘密基地》聲音裝置展」是由聲音藝術家薛詠之與視覺空間藝術家趙鈺涵共同創作多件可觸發的裝置,民眾能從孩童的視角透過敲擊、搖晃、穿梭與傾聽,重新探索聲音的有趣,適合各年齡階層參與。

把音樂帶離音樂廳,不是為了特別而特別,而是讓作品回到生活與地景的脈絡,參與其中你或許會忽然明白,聲音無所不在,我們其實一直住在一座巨大的樂器中。

 

文編/蘇柏政 Banner設計/I-Chyi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