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妖怪故事,如同迷霧繚繞的森林,隱藏著無數鮮為人知的傳說與奇談。這些妖怪不僅存在於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中,也是當代創作不斷汲取靈感的泉源。從舊時的傳說,到今日的音樂、劇場、文學乃至視覺藝術,臺灣的妖鬼文化在傳統與現代的交錯中,正在展現出無限的可能與創新。
最具代表性的臺灣妖怪之一——林投姐,便成為當代藝術家創作的重要題材。何曉玫MEIMAGE舞團以林投姐作為女性身體創作的發想主體,打造出「林相繽紛—林投姐ㄚ 女性身體從肉身到虛擬的極相與無相輪迴」。作品透過袒露赤裸的肉身,融合創傷與創生,於舞蹈劇場中創造出介於現實與虛幻之間的空間,進行身體與記憶的辯證。在跨域合作方面,亦有笙根蘭陽「A Root同根生 X 武徹太郎 臺日妖怪文化研究暨音樂創作計畫」,藉由與日本古謠及妖怪音樂創作家武徹太郎的討論,參考日本在詮釋妖怪文學轉化為創作過程的成功經驗,發展成臺灣妖怪音樂,開啟亞洲當代傳統音樂的新風貌。
文學創作中,邱常婷的「怪談《紅衣小女孩》兒童小說計畫」,以都市傳說為基底,融入童養媳、校園霸凌及輕度智能障礙兒童的社會議題,開拓了兒童小說的新類型。陳育律的「極短篇小說集《仁愛幹線:臺北奇譚集》創作計畫」、王幼華《花麒麟的神鬼奇譚》將妖怪與都市傳說結合,構築出奇幻與懸疑並存的世界;羅傳樵的「長篇小說《金魅殺人魔術》」則融合犯罪與妖魅傳說,在懸疑推理的脈絡中重新塑造妖怪的神秘形象。
劇場領域同樣活躍,再現劇團的「台灣妖怪演劇計劃Ⅱ《落人之家》」、臺北木偶劇團的《白賊燈猴天借膽》、全西園掌中劇團的「虎姑婆(AUNT TIGER)」等,皆透過戲劇語言,讓觀眾透過表演感受妖怪的神秘與魅力。
在調查與研究方面,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透過「《尋妖誌》:貼近島嶼的記憶之旅──妖怪調查、寫作計畫」,記錄研究員前往調查十一個妖怪傳說之考據、考察成果,並整理各地方之景點介紹,並以照片與遊記呈現各地的文化景觀。何敬堯的「妖怪臺灣:沉睡的三百年島嶼魔幻故事」研究成果蒐羅了臺灣從四百年前摘選關於臺灣的「妖怪」與「奇譚」的文字記載,為這些傳說提供完整脈絡。
這些當代作品並非僅僅重述傳統故事,而是透過重新詮釋,賦予妖怪新的意涵,既是對過去的傳承,也是對當下社會與個體心靈的回應。在這樣的文化轉化中,妖怪逐漸脫離了單純的恐怖象徵,成為一個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創作領域。臺灣妖怪文化的多元再現,不僅讓古老的傳說延續生命力,也讓這座島嶼的文化風景更加神秘而迷人。
文編/林佩儀 Banner設計/Yu 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