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表演藝術團隊多屬中小型編制,創作以外的事,都是藝術行政的事,而創作者所有的大小事,也可能還是藝術行政的事,於是常會聽到某某藝術行政說他想要休息,大概是被榨乾後,需要一點修復時間。這時候,出國走走,看看世界,會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離開熟悉的場域,連水喝起來的味道都不一樣,感官打開了,心胸與視野也跟著開闊起來,原本僵化的思維模式有了鬆動的可能性,國藝會的「海外藝遊專案」與常態補助「藝文環境與發展─藝術行政人才出國進修」,歷年來支持多位藝術行政/製作人海外進修,補助旅費、生活費等項目,讓獲補助者更無後顧之憂。
- 黃雯的「小城故事」,用3個半月走訪歐洲多個藝術節,思考表演藝術作品與觀眾的關係、創作者的發展空間與臺灣文化的優勢為何等議題。
- 徐子玉的「《跳出劇場,翻轉空間》:歐洲藝術節與沉浸式劇場的發展與實務訪查」,70天內參訪7座城市5個藝術節,實地觀摩大型藝術節的規劃與甄選機制,將經驗轉化到自己的團隊營運。
- 陳敏伶的「【表演藝術行政工作者的練習計畫】─UK藝術節慶參訪與勞動執行」,3個月走訪4個國家7個藝術節,進入專業組織擔任志工並進行訪談,實地操作募款與宣傳等工作,強化藝術行政功力。
- 方秀慈的「進駐倫敦 Middlesex University-ResCen 實習進修計畫」,因新冠疫情影響調整原訂計畫,擔任愛丁堡藝穗節實習生,參與籌備論壇,與場館及藝術家建立連結。
- 林人中的「歐陸當代表演觀察旅行計劃」,以藝術家、策展人和製作人的身分,3個月走訪德國、法國與比利時多個城市,深度觀察表演藝術與行為藝術表演,遇見近80位藝術家,建立連結的同時,也思考著國際交流的意義。
- 廖苑喻的「寶寶劇場的社會連結—英國摘星駐地觀察」,以寶寶劇場為主軸,參與英國教育組織─摘星的各項計畫,為臺灣藝文界帶來寶貴的第一手觀察,也為臺灣的嬰幼兒藝術環境貢獻所學。
- 吳瑞珍的「來辦一個『台灣國際原住民舞蹈藝術節』吧!—紐澳印尼前置踏查」,在自身具備豐富國際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觀察澳洲、紐西蘭與峇里島如何策畫原住民與傳統文化主題的藝術活動,並將所學注入到未來籌辦的節慶活動中。
- 羅尹如的「自力營生與社群經營的藝術生存參訪計畫——美國駐地觀察」,近身參與美國的雅各枕舞蹈藝術節,另參與在馬來西亞舉辦的亞洲製作人平臺工作營,了解不同國家的藝文生態。
上述8位藝術行政/製作人透過觀察、參與、實習等方式,學習異地文化,帶回靈感、連結與經驗。容易情緒勞動過載的藝術行政,或許曾在工作的待辦事項之海中懷疑自己,出去一趟,總能再遇見喜歡藝術的初心。
也許離開,只是為了再回來。
文編/劉竹晴 Banner設計/Dyin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