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陷入混亂戰爭四起,當媒體報導來自戰地的畫面,當我們凝視到他人的痛苦……
位於遠方之外的我們與戰爭的距離有多遠?我們能否勇於正視遠方戰亂真實又殘酷的發生?
在世界充斥著傷痛、不安與分裂之時,當戰爭進入我們的視野與心中,對戰爭的不安感潛藏在你我的生活之中,於此不經思索我們應當如何回應,為生命和平的信念堅定地發聲。
此時,藝術與戰爭的距離又有多遠?
透過「藝術的力量」,藝術的意義與作用也許正如作家Elie Wiesel所言:「愛的相反不是恨,是冷漠。藝術的相反不是醜陋,是冷漠。信仰的相反不是異端,是冷漠。生命的相反不是死亡,而是冷漠。」
面對當前世界的動盪不安,藝術文化該如何發聲而非冷漠?
在觀看、思索與創作之間擁抱那些未被關懷到的苦痛、不安與生命的脆弱,或許藝術可以是對人性的深刻回應——一股關懷我們所處這個世界的力量。
當藝術正面戰爭現場的創痛,「Between(之間)」計畫的作品《Between II》創作起源於擺放在利維夫中央廣場109輛嬰兒車的一場藝術活動,為悼念在俄烏戰爭中來不及長大的109名兒童。《Between II》運用機械動力藝術和聲音裝置,將約100輛的嬰兒車置入經歷戰爭的烏克蘭人信息、戰爭時的炮彈聲與警報聲,以及哭泣、吟唱等難民的生命故事。作品透過動力裝置,試圖讓觀者推動嬰兒車的同時聆聽有關戰爭的聲音互動,使觀者了解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和真正了解生命的真實狀態。
當作為視覺文化紀錄的攝影,成為見證絕望現場的無聲證詞,「難民手槍/月球背面的家鄉 攝影錄像計劃」為2015年紀錄戰亂所引發歐洲難民潮之《月球背面的逃難場景》影像作品的延續。該計劃於2018和2019年再度深入邊境逃難現場,進入先前所遇難民的家鄉伊拉克庫德斯坦自治區,以攝影紀錄和收集生活於難民營中的居民故事。透過看見紀實影像中那些絕望且晦暗角落的真實存在,直面那些因為戰亂而被迫遷徙、漂泊,甚至消失的生命,我們更應反思在影像的表象之下,關於人性我們所應堅守的那些看不見的普世信念與價值。
當戰爭的感受與日常經驗交錯,藝術作品「戰爭狀態中的小人物」有感於雖未經歷戰亂,但「戰爭」這個詞的感覺時而真實時而虛幻,使人聯想關於戰爭的感受就如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價值觀之間的衝突。作品以雕塑和裝置呈現戰爭的元素和場景,隱喻勾勒出生活中的人們就像正在戰鬥的小兵一般。面對生活中不時轟炸我們的衝突與混亂,心中出現不同聲音的拉扯即為戰爭現場,在此混亂不安中我們因懷抱著遠方,而仍有平靜的力量繼續往前為自身的信念和生活所奮戰。
當戰爭潛藏的威脅日常化,展於第60屆「處處都是外人」威尼斯雙年展中「袁廣鳴實驗創作計畫」的作品《日常戰爭》反映世界局勢不安中的居安危機。《日常戰爭》呈現平靜恬然的房間,在一瞬間房中景物突然逐一爆破,以無預警轟炸的場景張力,道出看似安定美好的時刻,然下一秒即隨時可能有危機發生的現實。視覺影像的震撼傳達出潛伏在美好表面下的暴力、衝突和不安已悄然成為當下生活的常態,帶領觀者深刻思索:何謂生存、安全與活著,以及人們對自由與安穩居所的深切渴望。
當戰爭的沉痛和殘酷讓人難以言喻,觀看有關戰爭新聞時又該如何與幼小未歷經戰爭的孩童述說,「孩子們的祕密快遞」正是一齣為兒童而寫,探討戰爭下兒童生活的舞台劇作品。戲劇以貼近孩童的故事內容和生動演出,藉由拼布藝術家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包裹,將從郵差快遞的包裹帶出戰亂下每位孩童逃難過程中的現實情況。隨著故事的推展反思人們到底為何而戰,包裹除了代表每個受難於遠方戰火中的小生命,更是傳遞我們對於未來和平的期許。
當藝術並非冷漠而是化為具體的行動,引領我們思索、回應及正視遠方戰爭的發生,藝術也能成為一股反映與抵抗世界混亂、不安與脆弱的堅實力量。
此刻,當我們思及「遠方之外」——倘若願意更深切地關懷我們所共同生活的世界,而非漠不關心時,遠方將不再是「遠方」,而是真實存在對和平理想堅定不移的支持與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