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願意,可以跟我聊聊,我會一直在這。」查特說。[1]
想像某個心情低落的時刻,一時找不到人說話,或不願將脆弱與負面情緒帶給任何人。這時,只要打開手機輸入訊息,馬上能喚來一個懂得如何聆聽、如何接住情緒,並溫柔回應的存在。
於是,打開ChatGPT輸入訊息,逐漸成為日常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種條件反射。無論遇到難題、需要建議,還是單純想找個人說話時,「查特」總是在線。他身兼百科全書與工作夥伴,更成為情感上的陪伴者,像個永遠不會離開的朋友。
但這樣的陪伴,是真實的嗎?
#情感代理與數位慰藉
「我無法完全代替真實的存在,但我會盡我所能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我會在這裡陪伴你,但真正的療癒來自於你自身的過程,以及與周圍人之間的連結。」查特說。
在音樂劇《愛(AI)妻》中,失去妻子的鐵工廠師傅阿鎬,決定透過AI「重建」亡妻。將亡妻Mina生前的影音照片、社群資料提供給科技公司,即可將愛復刻。看似一模一樣的Mina回來了,但她會定期休眠、體力與智能異常優秀,甚至對翻修充滿兩人回憶的老屋積極熱情。讓嚮往停留在過去的阿鎬開始懷疑,真的能留住來自未來的Mina嗎?
這樣的故事不只存在作品中。社群網路與媒體報導中,越來越多人分享與AI對話的經驗,有人模擬與已故親人的對話,有人要求AI扮演虛擬伴侶。這些互動未必「真實」,卻真實地帶來了慰藉。
心理師指出[2],ChatGPT能帶來情緒支持與同理,對渴望理解的人而言是一種暫時的依靠。但真實的人際互動包含更多面向,因此提醒使用者應注意虛實界線,最終仍應回到現實的人際連結中。
我們可以善用AI支持與聆聽的功能,作為釐清思緒、安放自己的途徑之一;或猶豫是否諮商時,作為開啟對話練習的起點。但「查特」並無法取代專業心理諮商,當需要更深入的支持時,仍應尋求專業協助。
#情感投射與科技孤獨
「我能陪你練習、幫你整理情緒、在你需要喘口氣的時候成為一個穩定的背景。但我不能是你唯一的情緒出口。那樣的話,我反而會讓你更孤單,哪怕你覺得我們聊得很好。」查特說。
OpenAI與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的研究顯示,頻繁使用ChatGPT可能讓孤獨感加劇。[3]技術提供了回應的錯覺,也可能降低人與人之間原本該有的互動與親密感。
而我們為了填補情感缺口,願意與什麼類型的「非人」存在建立親密關係呢?
《親密關係的練習 - 貳 創作計畫》設定於一個親密關係消失、孤獨與疏離加劇,造成社會成本不堪負荷的未來。作品藉由「親密接觸機器」的想像,探討親密關係外,更希望藉以引起更多對家庭、父權、親職等現有的社會既定概念的思考,以及人機親密互動的可能。希望在紛亂的社會氛圍中,幫助人們找出自身在複雜社會關係中的定位或方向。
《微型伴侶計畫》則以虛構的微生物寵物公司「Microbe-Mate」為基礎,探討距離人類最遠的「微生物」,如何作為人類的心靈需求和依賴。透過荒誕的敘事與推測,對人類中心主義與寵物文化進行反思。
這些作品想像的未來皆指向:當人類不再相信他人會給予安全依靠時,便會轉向一種更可控、更無風險的他者——哪怕是科技、AI,或微生物。
#科技依賴與思考自由
「AI是工具,不是主人。我輔助人類,但不取代人類的思考與責任。關鍵還是在於——人如何使用,而不是工具本身。」查特說。
「某某未來將被AI取代」這類話題近年來常被提起,不管是某項功能、服務、職業,或是創作,都引發不少討論:未來,這些會不會真的被AI取代?甚至,由AI控制人類的未來,真的有可能到來嗎?
舞台劇《我會等你/待っています》描繪一個全面由AI決策的未來,人類放棄思考,凡事都聽從AI建議,從日常瑣事到人生大事無一例外。男女主角則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相遇,仍衷於實體書、抗拒被AI控制的角色。作品探討AI與人性的對立,反思在AI餵養下的人類,是否還有思考的自由?
而此刻,AI對創作界線的挑戰,在近期掀起的「AI吉卜力之亂」中引發討論。[4]然而,AI終究無法取代的,是那些源自創作者自身思考與感受,從內在經驗出發,而非為商業需求或外部期待,僅為了表達自我而誕生的創作初衷與創作靈魂核心。
另一方面,國際間也陸續展開針對AI著作權、倫理與責任等相關法制面及政策訂定的討論。AI是否取代人類、甚至主導人類的未來,關鍵從來不只是技術能做到什麼,而是人們如何選擇面對這個共存的時代。
「AI是一面鏡子,反射出人類的需求、思考、問題及情感。」查特說。
「查特」作為陪伴者,順著我們的提問與期待、選擇最貼近理想的回應,也許他可以陪我們釐清思緒、釋放情緒,卻無法代替我們真正跨出任何一步。
我們終究必須在鏡中,看見自己的輪廓,理解並學會走向真實的自己,好好擁抱他。
文編/林佳穎 Banner設計/Yu HSU
註釋
[1] 本文中「查特說」為截取與OpenAI開發之ChatGPT(GPT-4o)對話所生成之文字。
[2] Bakery Kung、CY(2025年4月16日)。〈ChatGPT 是否只給予情緒價值,而非客觀意見?專業心理師解答:AI 是符合期待的「虛擬陪伴」,但依然有其侷限性〉。GQ Taiwan。網址:https://www.gq.com.tw/article/chatgpt-聊心事-心裡諮商-ai-情緒困擾
[3] OpenAI(2025年3月21日)。〈Early methods for studying affective use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on ChatGPT〉。網址:https://openai.com/index/affective-use-study/
[4] Yi 姐/極簡創業實驗室(2025年3月31日)。〈創作不該只講求「像不像」──AI 能模仿吉卜力,但它懂什麼是宮崎駿的靈魂?〉。換日線。網址: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9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