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魚共振計畫
「共振計畫:木魚」為一公聲藝術以台灣樂器工藝為出發,探尋在地聲響與全新創作和演奏方法的第一站。演奏者為洪于雯、張育瑛、蔡方昀、賴奇霞、鍾繼儀。於2021/12/4-5在苗栗縣禾豐工藝木魚工廠世界首演兩首國人全新創作,以木魚工藝為基礎結合打擊樂、錄像和電子聲響元素,打造出極盡沉浸包覆感的跨領域實驗。
演出曲目與樂曲解說
一、《木頌魚韻》為56顆木魚給五位打擊樂手加錄像(2020-2021)
作曲/林煒傑、錄像/林冠名
在一般樂器教學法裡,原本被認知為單薄與枯燥的樂器,在拜訪通霄禾豐木魚工廠之後,深深改變了我(林煒傑)對木魚的想法。在工廠內,看到ㄧ個木魚如何從ㄧ塊原木,經過長時間的鑽洞,烘曬及師傅細心的ㄧ筆ㄧ畫雕刻下,到最後工藝師在測試並調整每ㄧ個木魚的聲響亮度時,固然喚起我對手工樂器的尊敬與敬佩。通常在打擊樂器裡,接觸的木魚種類只限於基本的五聲,或機械製造出來的乏味型式,但在這工廠裡,木魚的大小種類大於二十幾種,從35寸到2寸,包含使用不同的木頭來製作,在聲音上有很明顯的差異。但重要的是,木魚聲的變化可從清脆與明亮,到扎實與豪邁的共鳴,幾乎可讓聆聽者深受感受到巨大木頭的低層震動。這些誘人的木魚聲在持續的韻律中,可把聽者帶到另ㄧ個置之身外的境界,卸下所有的雜念。本曲所有的聲響限用於木魚,不加其他樂器,是希望能把觀眾深層地帶入木魚的聲響內,利用不同的演奏方式與敲擊方法,聆聽出木魚本身微妙的色彩變化,沈迷於中。此曲也會利用各種木魚大小同時間在五位演奏者中,穿插與排列出層次,藉此漸漸的放慢聆聽者的時間感,進入在詠誦與打坐的冥想中。五位演奏者在木魚工廠內會設置在不同的角落,環繞著所有觀眾,使得木魚如鐘聲ㄧ樣,不可預測的來自四面八方圍攏過來,包圍住整個聲響空間。這首作品有別於ㄧ般創作方法在於本曲不是在追求或尋找現代演出技巧,或解構木魚,而是要找出木魚最樸實的聲音,揭示出它擁有的精神與力量。
二、《木木尋聲》震動式喇叭輸出給七個木魚的合唱
共同創作/賴奇霞 、洪于雯
每個木魚都有屬於它自己最共鳴的音頻,35寸樟木木魚是24Hz,7寸櫸木木魚是392Hz,在工廠限地創作最後選則使用了這個中低音頻範圍中的木魚,由樂手擺放上七個震動式喇叭播放著七聲道正弦波音頻,透過震動傳送給七個木魚,讓它們共鳴屬於它的音頻,一起合唱一起以音樂的方式再生 - 共振木魚、共振耳朵、共振空間、共振過去和現在、共振跨域文化的實驗場。
一公聲藝術
2015/12/29
賴奇霞
2018-2021重要活動紀錄
- 2021年12月04日~05日執行計畫&主辦活動 - 《共振計畫:木魚》
- 2021年新點子實驗場計畫R&D計畫入選,製作 - 《聲妖錄》
- 2021年03月12日~05月02日聲音裝置作品《哎米粒的聚餐:一人一菜》參展「聲響談:在地音景採集計畫」於鳳甲美術館
- 2020年10月31日參與台北偶戲館《小小偶大世界》常設展覽之音樂設計
- 2020年04月11日~05月24日參與驫舞劇場AR展覽作品《看見你的自由步》之音樂設計
- 2019年12月14、15、21、22日獲選台北市文化局補助,主辦與展演共創作品《老城音像》台灣文化元素之聲響與影像創作,階段展演計畫於大稻埕工作室演出四場
- 2019年05月17~19日參與共創作品《中3路3段 - 台灣街邊聲響》獲選高雄春天藝術節,於駁二正港小劇場演出四場
- 2019年03~08月受朱銘美術館兒童藝術雙年展之邀,舉辦五場兒童藝術手作樂器聲音工作坊,與一場教師工作坊
- 2019年01月~12月受朱銘美術館兒童藝術雙年展之邀,展覽兩件共創作品《哎米粒的辦桌》&《彈簧聲物》
- 2018年11月10日受邀至比利時文化中心(Cultural Center Zaventem)演出共創作品打擊樂融合科技藝術作品《Bits of Peace:和平微光》。獲選國藝會與台北市文化局國際交流補助
- 2018年06月24日、2018年07月01日受邀於朱銘美術館兒童藝術中心舉辦聲音工作坊《採聲小音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