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樂曲《南鯤鯓》創作計畫
連憲升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管弦樂曲《南鯤鯓》為紀念作曲家盧炎而作之三管編制管弦樂曲,作曲者(連憲升)嘗試透過當代管弦樂的豐富表現力,來描繪作曲者幾度於台南北郊南鯤鯓代天府王爺祭親身體驗的音響感動與詩意想像:在南台灣炎熱的太陽下,海邊遙遠的彼方傳來激勵人心的號角、撼動靈魂的擂鼓鼕鼕……,這執拗的擂鼓與昂揚的號角,穿過那盤旋飛舞的魔咒似的聲響,堅定地透露出島嶼子民不屈的意志與超拔塵俗的精神呼求。《思想起》的民歌旋律形變為巫咒般的音調,在蒼茫的彼方召喚著我們;《六月田水》的廣袤鹽田映射出燦爛的銀色光芒,祭儀中的諸多音響和曲調,透過支聲複調與卡農手法相互纏繞、鳴響。那裡有火的飛揚、咒的狂舞,大地的呼喚,訴說著行旅的飄逸和奔向未來的自由翱翔。
《莊子》〈逍遙遊〉有云:「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南鯤鯓」,既是本土民間信仰重鎮,祭儀中此起彼落的音響層層交疊,彷彿也象徵了台灣在歷史變遷中形塑而成的多元文化樣貌。本曲的音樂結構與音響思維受到盧炎《映映曲》和《海風與歌聲》的啟發,透過本曲的寫作,作曲者也希望表達對梅湘、杜替耶、三善晃、松村禎三等當代大師的禮敬。
曲譜首頁
成果追蹤
- 首演紀錄|連憲升作品《南鯤鯓》,2018年9月30日於國家音樂廳「盧炎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音樂會」首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