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線Sound Route:關於印尼華人的歷史、樂音和記憶》

吳其育

  • 《聲線Sound Route:關於印尼華人的歷史、樂音和記憶》|吳其育|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聲線Sound Route:關於印尼華人的歷史、樂音和記憶》|吳其育|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聲線Sound Route:關於印尼華人的歷史、樂音和記憶》|吳其育|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聲線Sound Route:關於印尼華人的歷史、樂音和記憶》|吳其育|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吳其育「聲線Sound Route:關於印尼華人的歷史、樂音和記憶」創作心得

十分幸運地,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印尼文學家羅米席拉多(Remy Sylado)及其他許多人的幫助下,計畫「聲線Sound Route:關於印尼華人的歷史、樂音和記憶」得以順利完成。本次計畫的美學課題著重在「如何以聲饗來思考歷史與記憶」,這些聲響包含不同的口述歷史、樂音或是環境聲,藉由這些素材所交織出的敘事,我們嘗試提供觀(聽)眾對於當代東亞歷史不同的理解方式。有別於以往從書本和網路搜集文本資料,在實地走訪印尼期間,我們對於印尼華人的當代現況也更加暸解,例如位於泗水的台北學校,從過去以台灣人子女為主的構成方式,過渡到現今更加複雜的華人社群,其原因除了其他外商機構如新加坡學校等成立所產生的競爭壓力外,也包含了新一代印尼台灣人別於過去對於自身新文化的認同。

作品簡介

聲線計畫為藝術家吳其育、沈森森和致穎共同合作的創作項目,此計畫希望藉由採集樂音和口述歷史等方式,重新思考自殖民時代以降跨國貿易和全球化所形塑的當代性樣貌和區域間的政治關聯。台灣島的歷史記憶雖為創作的出發點,本計畫希望能以更複雜且多線性的方式來普査東亞地區的近代史,藉以反映不同區域間歷史進程的共時性和多樣的後現代特性。

《聲線:史貝克斯的歌》以荷蘭殖民時代訴訟案件所記錄的歷史人物莎爾帖史貝克斯(Saartje Specx,1617-1636)為主軸線,貫串日本、印尼和台灣的近代貿易史。莎爾帖史貝克斯為荷蘭貿易商賈桂斯史貝克斯(Jacques Specx,1585-1652)和日本人的私生女。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實行嚴謹的去蠻夷政策,這些混血私生子女必須強制遣送至位於印尼巴達維亞,也就是現稱為雅加達的公司貿易中心統一管理。而也正是在這裡,莎爾帖發生了荷蘭殖民史上著名的醜聞案件,致使她隨後跟從新教牧師干冶士(George Candidius,1597-1647)前往台灣傳教。由於訴訟案的關係,有關莎爾帖的敘事被詳細記載在荷蘭的官司史中。莎爾帖混雜的血緣與不能由己的遷移,就如同一個島殖民史的微型,是當時千萬個時代小人物的命運縮影。在那個大背景下,這樣混血女孩的故事,包括日本和台灣都有類似的記錄,甚至以此入歌。例如日本老歌《長崎物語》中所描述的阿春小姐(じゃがたらお春,1625-1697)和台灣閩南語歌曲《安平追想曲》中女主角臺南金小姐,皆以無奈又多情的女子之口,唱出對異國親人的思念與自身命運的悲慟。

《聲線:史貝克斯的歌》將傳唱民間的流行音樂視為個人口述史的音樂性詮釋,嘗試藉由聲音和樂曲等抽象而感性的媒介,重新解構和比較這些女孩的故事和遷移路線,拼湊出一套另類的時間軸線和地圖座標,來檢視近代東亞的資本發展史。聲音在此回歸到印刷術發明之前的角色,成為敘事的主要中介,以它物理上環繞而穿透的不可選擇性,將對話的客體交還給麥克魯漢所謂的「沒有『觀點』的耳朵」。而黑膠、錄音帶等不同載體,則可被視為近代資本主義演進的物質化身,其所呈現的另類質地,除了映照出媒材本身的時代特性,亦成為在現場表演者之外,跨越時空而來的演唱者。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