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提琴的共鳴與迴響

  • 古中提琴的共鳴與迴響|林煒傑|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林煒傑「古中提琴的共鳴與迴響」作品簡介

曲名:《Fusione Reverberata》
編制:給擴音之古中提琴獨奏與外接效果器
曲長:約23分鐘

樂曲解說:

古中提琴最獨特的樂器特色是在於其包含兩組絃區,在正常演奏拉弓的七條弦下面,還有另外七條被動的共鳴弦,因此,本曲會著重於「古中提琴樂器本體的自然共鳴」,以及「擴音後的人工共鳴」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我以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響與環境之間的融合,試圖揭示出樂器主體內部產生的聲響複雜性和多重層次的迴響。擴音的部分不只是單純地放大原本微弱的聲音細節或凸顯出噪音裡的層次,而是希望可以把整個演奏廳當作是古中提琴的外部共鳴箱,與古中提琴自身的樂器共鳴和被動共鳴弦振動產生強烈的對比與摩擦。因此在擴音的部分,並不會加入非古中提琴發出的聲響,不論是後製或預錄;而是透過即時收音古中提琴,再加上使用電吉他效果器,來轉化古中提琴的聲音,並重建一個如同將聽眾置於古中提琴的共鳴箱之中的聲響空間。

創作過程:

創作時與義大利演奏家Marco Fusi有密切深入的討論,包含:古中提琴的定弦、有別於中提琴的演奏方式、可使用的現代樂器演奏技巧、如何發揮樂器獨特聲響等事項。演奏家也提出不同的演奏方式與語法,同時間在擴音方面也嘗試了許多種麥克風與效果器來凸顯古中提琴的殘響可能性。這次過程中演奏家的建議與經驗深深的影響到此曲的創作方式與內容。

顯示完整資訊
曲譜首頁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中文姓名

林煒傑

英文姓名

Wei-Chieh Lin

作品紀錄
  • 2020/12

    鉦錚

  • 2020/06

    众.㠭

  • 2020/02

    silenced.tumult

  • 2019/08

  • 2019/05

    Erosion

  • 2019/01

    錚鏦

  • 2018/10

    花博組曲

  • 2018/07

    Grido

  • 2017/12

    OM

得獎紀錄
  • 2012/12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101年度音樂創作競賽第三名

  • 2011/09

    荷蘭Gaudeamus Muziek 音樂節作曲佳作獎

  • 2011/08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建置音樂創作與行銷平台】鼓勵創作

  • 2011/01

    兩廳院樂典—國人音樂創作甄選室內樂獎

  • 2011/01

    兩廳院樂典—國人音樂創作甄選器樂獨奏獎

  • 2010/08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建置音樂創作與行銷平台】鼓勵創作

展演或發表紀錄
  • 2020/12

    《鉦錚》由郭岷勤在12月4號在國家音樂廳演奏廳首演

  • 2020/06

    《众.㠭》由三個人及法國TANA弦樂四重奏首演

  • 2020/02

    《silenced.tumult》由Curious Chamber Players在德國Eclat音樂節2月8號首演

  • 2019/08

    《吟》 由琵琶雅集在8月30號國家音樂廳演奏廳首演

  • 2019/05

    《Erosion》由ELISION 現代音樂團在5月31號國家音樂廳演奏廳首演

  • 2019/01

    《錚鏦》由郭岷勤ㄧ月四號在國家音樂廳演奏廳首演

  • 2018/10

    《花博組曲》由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在10月27號首演

  • 2018/07

    《Grido》在克羅埃西雅國際Saxophone音樂節首演

  • 2017/12

    《OM》由Ensemble mdi 在義大利米蘭Auditorium Lattuada演出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