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氛圍,劇場再現

陳元棠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2015年所提出「在地氛圍,劇場再現」之戲劇評論人專案中,透過評論寫作,記錄台灣劇場在地性對於創作的相互影響與演變,且台灣藝文發表通路漸成長,不論新舊,藉評論文章討論各地劇場此硬體於在地之運用以及效益,在地美學之於此劇場環境與本體、以及到此演出團體彼此間互動,於演出當下再創造出的氛圍,將即時消逝的演出藉由文字記錄,延續當下並擴大討論。

於2015年度,表演評論書寫目標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自演出場地特點出發
2015年度觀察不同空間(特別是非制式或非官方演出空間)中的演出質變,如在「台南321藝術聚落」演出的《鰻魚安魂曲》、《吳新榮日誌》,在「台中二十號倉庫」演出的《課堂驚魂》,以及在大稻埕戲苑演出的形式跨界作品《燕青》等劇碼,而台南文創紅磚倉庫創作語彙跨界並與環境互動之舞作《milky》,探討如何運用空間限制擴張演出內容,並創新,如加拿大導演-羅伯勒帕吉與機器神的演出《癮‧迷》,如河床劇團《摘花》等劇碼,進而就劇場作品於籌備過程,演出過程以及演出後效應的迴盪討論。

所選定的評論範疇為戲劇、跨域或其他形式劇場,其中戲劇之評論與觀察將依照我自己的興趣,以演出地點為討論重點,依照地點不同選定劇碼,並關注在非官方的場域的演出,其形式、風格與內涵如何與演出場域互相影響,帶給觀眾非室內舒適安全的環境感受,挑選之劇碼部份在北部,如水源劇場、牯嶺街小劇場等演出場地,另外我也關注在中南部的小劇場演出,如台南321藝術聚落等地,這些場地之建築物歷史,以及其不同的場地「性格」,中南部的劇場演出能量日漸蓬勃,尤以「台南藝術節」之「城市舞台」企劃,結合台南古都的古蹟空間特質,開放眾多不同類型的古蹟與替代空間場地,讓劇場創作者能有不同創作能量,讓台南劇場發展興盛,令我印象深刻。

第二、跨域演出觀察
劇種間,領域間尚可彼此試探,甚且介入交融,在此一潮流中,創作者是飄蕩無所依,或是從中得以依附浮木,更是靠岸進而生根茁壯?身在這潮流中,透過表演評論的書寫,繼續觀察與記錄,為台灣劇場留下轉變的足跡。

2015年度評論跨域演出劇目如明華園《散戲》與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燕青》,是為傳統戲曲融入現代劇場風格之演出,另如在高雄美術館行為藝術展「以身作則」開幕表演,由行為藝術家東冬侯溫所創作之行動表演《織路》;跨國,跨界,在劇場中的語言與空間感受表現,環境劇場方興未艾,如「台南藝術節」的「城市舞台」企劃,而美術館成為「白盒子」演出空間,舞台設計與技術的創新,造成演出效果的改變。而物件觀念與舞台緊密結合,如河床劇團,除了劇場演出內容以物件象徵為主外,並參與國美館的靜態展覽「另一種旅行記事」,為跨界藝術領域再擴充。

而另一種跨域觀察則是從演出內容著手,針對物件在劇場中的象徵使用分析,如創作社《Holy Crab!》演出中,舞台上以紙袋做為場景轉換主要媒材的象徵性,以及大開劇團《名偵探阿煌》演出中,藉由卡通動漫提出的符號衍伸詮釋,再如盜火劇團《生存異境》演出中,以物件、色彩與人物外在整體成為象徵的表現方式分析;除此,科技在劇場中的效果,於跨界使用中特別是目前創作的潮流,如加拿大導演-羅伯勒帕吉與機器神的演出《癮‧迷》,與比利時布魯塞爾劇院之《仙杜拉》,演出中以科技造成主要視覺衝擊,並融入錄像藝術的型式技巧,使得劇場演出內涵在跨界中更為豐富。

2015年度評論之演出大多在中南部演出(目前書寫十九篇佔了十四篇),觀察非中心(台北)的團體與演出狀況,持續中南部新劇團觀察,而近年表演空間各地增有削弱的情況不一,政府與民間互相努力,對於在地藝文發展的影響內容方面從戲劇以至跨界,跨領域作品切入,除分析空間與演出之關係,並內容中的「跨」,劇場創作自「跨」中尋找新的表現方式,以及「跨」不同時代,劇種形式之間激盪出的思考,有如穿上不合腳的鞋,卻走出舞出新步伐,藉由評論書寫,觀察記錄,並分析評論此「磨合期」中的劇場創作。

顯示完整資訊
評論文章
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