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芭蕾舞團 2018年度製作《失落的幻影》

  • 福爾摩沙芭蕾舞團 2018年度製作《失落的幻影》|福爾摩沙芭蕾舞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福爾摩沙芭蕾舞團 2018年度製作《失落的幻影》|福爾摩沙芭蕾舞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福爾摩沙芭蕾舞團 2018年度製作《失落的幻影》|福爾摩沙芭蕾舞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福爾摩沙芭蕾舞團 2018年度製作《失落的幻影》|福爾摩沙芭蕾舞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福爾摩沙芭蕾舞團 2018年度製作《失落的幻影》|福爾摩沙芭蕾舞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福爾摩沙芭蕾舞團 2018年度製作《失落的幻影》|福爾摩沙芭蕾舞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福爾摩沙芭蕾舞團 2018年度製作《失落的幻影》|福爾摩沙芭蕾舞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福爾摩沙芭蕾舞團 2018年度製作《失落的幻影》|福爾摩沙芭蕾舞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福爾摩沙芭蕾舞團 2018年度製作《失落的幻影》|福爾摩沙芭蕾舞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福爾摩沙芭蕾舞團 2018年度製作《失落的幻影》|福爾摩沙芭蕾舞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文化創意與永續發展,是當前全人類極具關心的重要發展性政策論述,福爾摩沙芭蕾舞團亦以芭蕾創作在藝術界的體現,企盼提升社會各界的環境意識,傳遞環境及文化永續的理念。

任「福爾摩沙芭蕾舞」藝術總監的余能盛,已旅居歐洲 30 餘年,是目前德語國家中地位崇高的台灣藝術家,自1994 年回台與「台北室內芭蕾」及合作發表《失落的影像》、《忘歸魚的死與生》,及之後的「福爾摩沙芭蕾舞團」創作發表的 2009 年《春之祭》、2014 年《第一天》等芭蕾作品,都是以藝術創作激發觀眾反思問題重重的人與環境關係,進而探索自然與人類協調共生的可能,以芭蕾創作的藝術呈現人類處境之間省思。

余能盛的作品風格在於穿梭於具象的情節與意象的情感之間,他透過敘事清晰的傳達意念,再透過抽象化的象徵手法加以強化。 2018年,余能盛透過人體的形像表現激情,以強烈舞台情緒的音樂及舞蹈肢體,與長榮交響樂團合作全新的芭蕾舞劇《失落的幻影》,在舞台上演出一幕幕人類戰爭(人禍)與環境變遷(天災)造成的悲歡離合情節,以典型的表現主義手法,配合高亢的交響樂,迸發出激烈的情緒。每一段落都有雕像姿勢與顏色的變化來相呼映,最後水柱從高空灑下沖洗雕像身上的顏色,象徵著將滿身的罪惡、災難與不幸洗滌乾淨;在贖罪之後,值得省思的是,人文及自然環境是否能全然回到從前呢?

環保不應只是事後的補救,更重要的是要積極地防範於未然!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演職人員簡介
文宣品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福爾摩沙芭蕾舞團

立案日期

2006/08/14

負責人

余能盛

團體簡介

余能盛與台灣舞蹈界前輩有感於近年來表演機會對台灣芭蕾舞者成長的重要性,深覺該為台灣家鄉芭蕾舞蹈藝術盡點責任與義務,遂於2006年決定,將《台北室內芭蕾舞團》重新立案,期許因為建構此一表演平台,結合國內外優秀舞者,期待彙整台灣芭蕾的資源與生命力,規劃每年固定都可以國內外共同交流,製作呈現芭蕾舞劇作品,保留與發展台灣芭蕾的精隨。在保留與發展台灣芭蕾的精隨的階段性任務告一段落後,余能盛深知再出發才是創新向上的力量,將台灣芭蕾邁向國際發展才是下一個重要的目標,決定於2015年將《台北室內芭蕾》重新更名為《福爾摩沙芭蕾舞團》,除了延續對芭蕾創作的理想,更期許製作更具代表性及風格性的芭蕾舞作,以更寬廣的視野及國際觀,拓展台灣芭蕾的表現手法及精神面貌。

任藝術總監的余能盛,已旅居歐洲30餘年,是目前德語國家中地位崇高的台灣藝術家,與國內知名樂團如:國立台灣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台灣獨奏家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多同合作演出許多作品。多年來精選了國內優秀年輕舞者,結合歐洲職業舞蹈家聯合演出,藉由傑出中外舞蹈家的陣容組合以及優質音樂劇場演出的模式開發更多都會觀眾群。隨著舞團的本身製作演出及舞者水準,穩定成長與提昇並提高表演者、創者專業執行的深度與廣度,也提供台灣的觀眾們舞蹈多元面向的藝術視野,對於台灣舞蹈教育推廣的基礎根植及舞蹈表演與創作人才的後繼培養有很大的助益。

2007-2016年重要活動

  • 2007年《當芭蕾邂逅柴可夫斯基》
  • 2008年《茶花女》
  • 2009年《春之祭》
  • 2010年《門》
  • 2011年《吉賽兒》
  • 2012年《羅曼史~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與人生》
  • 2013年《天鵝湖》
  • 2014年《第一天》
  • 2015年《天旋》
  • 2016年《悸動》《門》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