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膠人魚 x 潛意識餐廳《The Rubber Mermaid》X The Subconscious Restaurant

鄭宜蘋

  • 橡膠人魚 x 潛意識餐廳《The Rubber Mermaid》X The Subconscious Restaurant|鄭宜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橡膠人魚 x 潛意識餐廳《The Rubber Mermaid》X The Subconscious Restaurant|鄭宜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橡膠人魚 x 潛意識餐廳《The Rubber Mermaid》X The Subconscious Restaurant|鄭宜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橡膠人魚 x 潛意識餐廳《The Rubber Mermaid》X The Subconscious Restaurant|鄭宜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橡膠人魚 x 潛意識餐廳《The Rubber Mermaid》X The Subconscious Restaurant|鄭宜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橡膠人魚 x 潛意識餐廳《The Rubber Mermaid》X The Subconscious Restaurant|鄭宜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橡膠人魚 x 潛意識餐廳《The Rubber Mermaid》X The Subconscious Restaurant|鄭宜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橡膠人魚 x 潛意識餐廳《The Rubber Mermaid》X The Subconscious Restaurant|鄭宜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橡膠人魚 x 潛意識餐廳《The Rubber Mermaid》X The Subconscious Restaurant|鄭宜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橡膠人魚 x 潛意識餐廳《The Rubber Mermaid》X The Subconscious Restaurant|鄭宜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橡膠人魚 x 潛意識餐廳《The Rubber Mermaid》X The Subconscious Restaurant|鄭宜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橡膠人魚 x 潛意識餐廳《The Rubber Mermaid》X The Subconscious Restaurant|鄭宜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橡膠人魚 x 潛意識餐廳《The Rubber Mermaid》X The Subconscious Restaurant|鄭宜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橡膠人魚 x 潛意識餐廳《The Rubber Mermaid》X The Subconscious Restaurant|鄭宜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橡膠人魚 x 潛意識餐廳《The Rubber Mermaid》X The Subconscious Restaurant|鄭宜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橡膠人魚 x 潛意識餐廳《The Rubber Mermaid》X The Subconscious Restaurant|鄭宜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橡膠人魚 x 潛意識餐廳《The Rubber Mermaid》X The Subconscious Restaurant|鄭宜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此次的計畫「橡膠人魚x潛意識餐廳」為新型態的展演策劃實驗,由於我(鄭宜蘋)是劇場出身,也經歷過電影產業,近年更浸心於次文化與地下派對對城市與前衛聲響身體的聚合研究,過去我所參與的演出多半是有一個明確的表演類型,比方「聲音藝術」、「行為藝術」、「地下派對」,甚至是地下派對的音樂表演類型也是存在著特定指定的單一音樂主題。這些本身就充斥著規則的活動通常失去了意外的可能性,而傑作卻都發生於意外。一般性的展演透過策展人,館方,或是雜誌媒體舉辦活動,邀請符合此活動品味的藝術家或是音樂DJ」表演,遴選的安排通常會產出一系列同質性高的表演。而在自己多次的表演與過往幾年在台灣參與的展演活動,發現其他與我同台表演的藝術家都同質性過高,有單一族群的傾向,使我感到我的現場表演會產生孤立的不諧和。我的聲音演出所探究的是一場當下與溝通,並使用即興與破壞的手法,欲破除觀看者的第四面牆,進而思索生命與自身,更需要有對各種類型的前衛藝術都有經驗或是擁有開放心態的觀眾。身為藝術家的我認為,一場迷人充滿生命力的前衛藝術展演活動除了藝術家本身的表演,在整個活動的出身與安排上,應該可以有更大膽的嘗試。

於是我以我本身的表演為一中心出發點,透過超文本的關鍵字概念,不以知名或是潮流概念為前提,而是以個人政治的美學去尋找展演的黏合者,企劃者,場地,推衍出類似我的藝術表演類型卻與我不同質地的藝術家,甚至是DJ、製作人。這樣的概念吸引了國際藝術白木耳雜誌的支持,他們舉辦多場的聲音藝術活動,因我曾參與過他們於柏林的展演,並於雜誌、潛意識餐廳2有篇專題報導,此次與《白木耳》合作,他們不僅資助了其雜誌,而雜誌內容以介紹台灣的前衛藝術為主,附有中英文版本。更透過曾於東京舉辦多年地下派對的組織Tokyo Sniff Sniff主辦人的介紹,與雪梨的非營利的前衛藝術推廣組織「The Red Ratter紅磨響劇院」有了共同舉辦一場展演計畫。此活動表演除了從概念發想,特色是以藝術家經過短暫的地點環境身心洗禮,繼而震盪互相交流的真正聲響。透過不同類型的藝術家與音樂DJ的演出,開拓一場即興式的波西米亞式的融合慶典。慶祝著藝術與音樂的獨立。

由於我本身不只執行表演的職務,更參與策劃過程,在進行媒體宣傳與活動概念的宣傳上,就可以有極大的主導權去進行第一手的藝術中心思想的表達。不同於臺灣在地與國外的交流,本活動的多元概念與演出者的多質性,成就了一場台灣與澳洲的藝術身體對話。當一切以我的個人表演為一主軸,含括有其他當地的特色藝術家以自我鮮明的特色共襄盛舉,觀眾前來參與活動的對照性與違和感方能成就了現場表演哲學。策劃單位Sniff Sniff認為這樣的黏合是一個挑戰,無法吸引特定的觀眾。而我則認為,這就是一場前衛藝術派對的意義。身為一個後現代思惟的藝術家,希望的是呈現獨立的特徵。獨立與自由,不只要有藝術家,而更要有與藝術家同等開放思惟與好奇的觀眾。

本場演出共同參與演出的藝術家有透過白木耳雜誌引介的噪音聲響大師JUSTICE YELDHAM其表演被當代電子聲響權威雜誌:The wire所評論「過去三年來看過最令人興奮的表演者-事實上,是自從我看了Iggy Pop之後」。以及與時常與紅磨響劇院共同合作的雪梨藝術家、跨界表演藝術新銳Justin Shoulder,與Tokyo Sniff Sniff於雪梨邀請的後女性主義的兩位女DJ:DJ Sveta、Qu-Zen以及一位跨性別理論藝術家現場DJ:Meta Etcetera,與東京表演藝術團體Tripple Nipple音樂製作人:JIMI MASED與現居澳洲墨爾本的台灣DJ Smile Buddha Aka Chaos。這樣混搭式類型,使得所有表演都可以成立,也使得觀眾在抓不到準則間發現參與表演的自主性。

在準備表演的過程中,我邀請曾來台駐村的澳洲視覺藝術家,Peter Nelson以其過去的錄像藝術作品為一發想,透過在他於雪梨駐村場所的空間,架設簡單的攝影棚,以極短的時間製作「橡膠人魚x潛意識餐廳」的錄像藝術,其影像的拍攝是呈現於表演空間,透過一場現場表演,錄像表演的缺席就逆向填滿。更成功實現了錄像表演與現場表演與視覺藝術家的作品共同合作的實驗。我到當地的資源回收廠房購買表演裝置的素材,並透過二手物件搜尋到當地的故事,我買到了聖誕節當地小朋友寫在銀色紙星星上的願望。有許多願望都非常的簡單而美好,例如:我希望世界不要有戰爭,或是我希望可以飛,我希望我的哥哥可以再走路。我希望有真正的食物可以吃。

「橡膠人魚X潛意識餐廳」的限地製作現場表演,在廠房劇院的工業氛圍,成了一個超現實意向空間。

表演過程像是一場潛意識的實體化空間。廠房劇院的屋頂可以看見星空,當飛機飛過更可以加入完美的聲景噪音。成就了環境劇場的風味。現場聲音表演實驗概念為挪用寓言故事並反轉其類型:一場是人魚復仇計。在西方完美的童話故事裡,女孩被教導如人魚公主儘管為了見到王子不惜以自己黃鶯出谷的嗓音與巫婆交換雙腿。但雙腿在能走之後,當王子與公主結婚,人魚得自我犧牲成就王子。我以反此道德約束的潛意識為一訴求,讓此人魚不如過去被教導乖順的樣貌,而是想辦法找出那把剪刀,剪斷被交換的魚尾,自己長出一條腿,奪回自由,告訴人們,她是誰。又同時意旨:我從後工業社會的賽柏格母體忽然醒了過來,發現自己原來已成了一個無臉無腳的黑色人魚,那是現代工業系統的生存物件「橡膠」的外型勾勒一條非人非魚的生物,在窒息性的聲音呼喊中,的崩解與哭嚎。運用了劇院所提供的高規格無線麥克風為一輸入音源,透過事先撰寫的過的電腦程式效果,從身體與意象的轉換中,聲音也有機性的製造宏偉的潛意識音質,一種強烈與扭曲,暗湧不羈的迴盪。然而這樣的一場寓言透過了尋找到那單純的希望,回扣資本社會的爭奪速食戰中,何為人類所慾與喻。「橡膠人魚x潛意識餐廳」將台灣前衛藝術帶到地球的另一邊,相較當今的娛樂產業產製許多高規格高品質的套裝現場,所有表演的在場都已經演化精確,使得表演藝術所追求的在場不因地制宜而成了表演的缺席。而此限地製作與完全即興的發展將表演的存在洗練出一個文化交融的姿態。

顯示完整資訊
展場圖片
演出照片
活動紀錄
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報告表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