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外的海洋
立方計劃空間
本展「自然之外的海洋」由獨立策展人國際聯盟(後簡稱ICI)展覽總監艾蕾娜‧克萊爾‧費爾德曼(Alaina Claire Feldman)策劃,除巡展至台北立方空間外,至今業已巡展至美國多處、澳洲、愛爾蘭等世界各地,藉著巡迴展的形式,該展引介各國作品於台北展出,其中不乏諸如左翼攝影師亞倫‧瑟庫拉(Allan Sekula)與諾爾‧柏區(Noël Burch)等重量級藝術家,實為難得。同時,立方空間亦相當榮幸,於展期間邀請策展人與駐台藝術家舉辦座談活動,提供台灣觀眾、藝術家、策展人彼此交流的機會。透過多元的作品展出,以及展期間座談與專場放映活動的舉辦,提供身處海島國家的台灣觀眾,對海洋以及與海洋環環相扣的海運系統、全球貿易、流動人口與自然生態等議題多重面向的認識與思考。
本展雖為ICI策劃的巡迴展,然而每當展覽巡迴至不同城市與場館,透過與展出機構的協商與再策展,將加入一位當地的藝術家,藉此創造「自然之外的海洋」巡迴展之於各地觀眾的在地閱讀脈絡。該展於立方空間的展出邀請長期駐台,並投入於澎湖群島區域海洋生態研究與田野錄音的法籍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以作品《珊瑚怎麼想》參展,藝術家錄製珊瑚周邊海域的環境聲響,講述海洋生態中珊瑚蟲與其他物種間的共生關係,以及對比於此,對海洋環境與生態造成極大破壞的觀光產業與工業發展,一方面可視作補足該展中從自然生態切入的另類視角,另一方面,更可以將之視作從島嶼出發,該展在全球視野下延展出的台灣在地閱讀脈絡。
除了藉著增加作品來創造在地閱讀脈絡外,立方空間也就台灣所在的亞洲處境,重新調配、挑選本次巡迴展展出的作品清單,使該展在立基於全球政治經濟情勢的宏觀視野下,亦不乏自區域發展脈絡出發的觀點,如以色列籍藝術家尤納坦‧柯恩(Yonatan Cohen)及拉菲‧塞加爾(Rafi Segal)的作品《世界領海圖》一反過往以國家領土繪製世界地圖的邏輯,根據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協商會議對專屬經濟海域(EEZ)所制定的規章,將國家領土向外延伸兩百海浬,以專屬經濟海域重新繪製世界地圖,而在展場中與之相對的作品即是來自菲律賓藝術家曼尼‧蒙特里巴諾(Manny Montelibano)的作品《潛行般的在場》,作品攝於正面臨國族主義鬥爭的西菲律賓海海域(即台灣所稱的「南中國海」),展場中作品間的呼應關係,無疑也是真實世界中在全球視野下,忽視不得的區域發展現狀。
搭配展覽策劃,本展同步出版《自然之外的海洋》雙語展覽手冊,手冊中包含展覽基本資訊、策展論述,以及十組藝術家(團體)作品的深度評介文,包括來自策展人的評介、藝術家專訪等,提供觀眾於展覽現場欣賞作品之外,深入了解創作者思辨過程,以及多面向理解作品的背景知識。本展的展覽手冊於展場索取踴躍,也有不少觀眾二次來訪,表示希望更仔細的了解本次展出的作品。
「自然之外的海洋」展覽以「海洋」作為深入探討全球經濟、物流、人口移動與生態環境變遷等議題的切入點,揭示的不僅是巨大的權力結構本身,亦是該結構下不被看見以及被犧牲者。相較於大多數的當代藝術展覽,「海洋」是社會大眾更容易想像也更容易產生共鳴的主題,本展展出的作品以豐富媒材,包括錄像、攝影集、聲音裝置、表演文件與電影放映等,以及相對直白的藝術手法,輔以淺白易懂的作品說明牌,再再嘗試的正是透過當代藝術展覽的思辨手法,在展場空間中傳遞另類的知識與觀點予社會大眾。
本展閉幕活動特邀請台大地理系教授洪廣冀於立方計劃空間為亞倫‧瑟庫拉與諾爾‧柏區攝影作品《被遺忘的空間》(The Forgotten Space)進行映後講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