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藝社后超連結

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

  • 科藝社后超連結|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科藝社后超連結|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科藝社后超連結|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科藝社后超連結|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科藝社后超連結|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科藝社后超連結|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科藝社后超連結|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科藝社后超連結|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科藝社后超連結|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本展覽《科藝社后超連結》首次將科技藝術帶入工廠林立的汐止社后工業區,讓舊工廠與新科技碰撞出新火花,相較於國際多處改造工廠成立的藝術村,這樣的作法在台灣較為罕見,是一次重要的嘗試。

為延續著與在地的連結,本次展覽將科技藝術置於原來的製鐵工廠則可以視作一次對於科技作為發展的工具和手段之外,更多可能性的探問。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都有賴各種科技的發展,科技的發展能夠帶動開發與建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但另一方面,在全球皆面臨過度開發與環境破壞的處境之下,科技其實還沒有發展出一套如何與自然共存,或者更迫切—與老舊共生—的方法,大多數的時候反而是以與環境對立的姿態在發展。

科技藝術的創作者則以另一種態度使用科技並藉此提供了看待人類當代處境的不同視野和觀點,隱約地向我們拋出一些警語也好、預言也好,那些關於人與環境或人與科技間主客反轉,甚至是融合後互為主體的未來關係。或者是以一種「返/反而觀之」的方式向著時間軸上的過去與心理層面的內在,展現了人如何逐漸受制於這種未來關係,卻又同時嚮往著心靈自由的矛盾,而這些在作品對話中所發展出來的矛盾狀態,或許正是時代中人類難以被道出的生存處境。

而回到展覽發聲的時間與空間本身,本次展覽也不乏在汐止社后創作的作品,藝術家邀請觀者試著抽離過去慣用的感知方式,再次(或者是第一次)認識社后這個起自民國50年代的工業區,也透過互動科技讓觀者即使是在藝術家拍攝的視野下感受汐止,卻也能自主的選擇想要聚焦和真正關心的所在,最終總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回歸到自身去面對展覽中的各種提問及矛盾。

本次展覽是台灣首次以科技藝術結合藝術工廠的展覽計畫,由策展人林豪鏘及研究策展人孫以臻負責籌畫,邀請來自台灣、澳門兩地的優秀新媒體藝術家,包括澳門藝術家李綺琪、台灣藝術家林豪鏘、陳依純、張耘之、曹筱玥、黃心健、羅禾淋及駱麗真及其優秀作品共8件,希望透過科技藝術展開更多思考面向與對話,藉此探討科技藝術本身所能夠承載的社會性能量。

其中3件現地製作作品,其中一件為澳門藝術家李綺琪的〈23又二分之一的靜寂〉,於2012年創作於中國廣州的作品,是影像與當地一個村內一面老牆結合的作品。時間為空間留下了痕跡與氣味卻沒有留下任何聲音。影像可以將時間和空間記錄並將它在不同時間重置在另一個空間,也可以讓它模仿另一個空間,重覆著相似的時間感知。這次展出的「23又二分之一的靜寂」不是2012年的作品的再現,而是2014年於汐止社后的某一個23分30秒的當下。另外2件作品則是來自台灣藝術家駱麗真的〈社后一棟棟〉以及藝術家張耘之的〈社后萬花筒〉,更希望能實地深入社區,分別以影像與聲音採集為藝術材料,轉化成為互動與聲音藝術的作品,讓觀眾在互動玩味之餘,再次串起與社區情感的超連結。

藝術家張耘之的「社后萬花筒」更於11月8日開幕當天進行首演,熱鬧開場讓社后居民與藝術家同歡享受科技藝術的盛宴。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展場圖片
文宣品
新聞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