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歧與繪畫《Back to Junior》

謝牧岐

  • 牧歧與繪畫《Back to Junior》|謝牧岐|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牧歧與繪畫《Back to Junior》|謝牧岐|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牧歧與繪畫《Back to Junior》|謝牧岐|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牧歧與繪畫《Back to Junior》|謝牧岐|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牧歧與繪畫《Back to Junior》|謝牧岐|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計畫緣起

於2011年初在北市某展覽場合看展時,巧遇了高中時上過幾堂課的老師,她問我:多久沒見過了?

我(謝牧岐)一時數不清,因為許久不見了。接著,他問我幾歲了?我回答:快三十了!她說:還好,十年沒見而已。這不期而遇的交談,令人印象深刻。也讓我想對這過去十年的學院生活或是十年之前的生活,做一個回溯。因此,展覽計畫是一個回溯,對象為高中求學期間,接觸美術訓練的兩個場域。其一是高中校園,其二是課後加強的畫室及參加繪畫寫生比賽。這些經驗也成為這次展覽的主軸,因此,我將畫室與校園空間做為兩件作品的開始。一個是回到高中校園拍攝作品,二是於展覽空間佈置為畫室空間,於展出期間舉辦繪畫比賽,比賽的評選並非畫作本身,而是參與者是否能不眠不休的創作直到比賽結束。

《Back to Junior》

此作品,計劃回到本人十年之前所就讀的高中美術班(中正高中),以那樣的場域及氛圍作為此次拍攝計畫的主題及對象。回顧個人在接觸美術的歷程及經驗,我塑造了兩個時間上的痕跡,一是嚮往美術,也正在接受教育的高中生,另一則為接受學院訓練後,今日的藝術創作身份。這兩種痕跡,分屬不同的階段及生命經驗。然而這一前一後的時間結構,是指向個人內在的心理行為與經驗過程,換句話說,這些經驗同時是伴隨著一個場域而發生,它是被鎖入個人觀點之中。此創作計畫《Back to Junior》透過再演一次,去重新召喚先前的學習經驗所給予的知覺。

 為何有此拍攝計畫的動機,可牽引至本人及年紀相仿的中青輩創作者,學習美術的歷程。從孩提時喜愛畫圖、塗鴉,到開始接觸美術教育,然而在升學過程中,選擇美術相關的方向發展,緊接著進入了學院及專業科系裡持續發展。這段學習經驗同是我個人美術養成與啟蒙,透過特定的課程與教授,了解了技法上的運用及表現,理解藝術的歷史及其意義。然而回想這一切,其中,實作的課程,皆由手的勞動而成。凡舉水彩、素描、水墨、版畫…等,依形式區別的項目,這些特定的課程,雖然內容及描繪對象是相同的,但透過不同的眼與手的操作,每個個體似乎保留一絲獨特性於其中。這樣的經驗,對於台灣多數踏入藝術相關行業的從業者是有共同經驗,甚至是也因如此,可能彼此相識成為同窗。也基於這樣的共同經驗,成為此計畫《 Back to Junior 》的起點。

 《 Back to Junior 》計畫,希望邀集目前在學的學生,及已畢業並且還在從事創作的創作者,回到美術班,藉由影像拍攝的方式,呈現一個事件或是教學的情景。場景地點設為當時上課的教室。或許,創作者就成為被描繪的對象,如同人物素描一般,而一旁的描繪者,他們面對著對象描繪,此場景令人產生有趣的聯想,或許他們(描繪者)正在描繪著十年之後的自己(被描繪者)。誠如上述提及求學的過程,是成為藝術創作者的必經路之一,那麼上述兩者的的身份,有一個先後關係。被描繪者可為描繪者的未來形象,而描繪者為被描繪者的過去,這未來形象或許可作為一個對應,延伸至一個創作者的處境,關乎自身,也影射了環境所養成的脈絡。

本人於09年《牧岐與繪畫》、《愛畫才回贏》作品發表,以影像拍攝及繪畫行為的方式,呈現了一個品牌化的繪畫寓言。這寓言,將會一直附著於繪畫的主題上,藉由群體的繪畫行為,完成一個繪畫與外部條件的連結,或許就雷同於,傳統繪畫所保有的敘事內容,不停止的藉由畫面去講述一則故事般。此次的寓言是關於一段美術教育的經歷,在課堂的時空裡,總是全神專注於眼前的靜物、石膏像,透過觀察與手的運動累積為繪畫性的痕跡,然而這些留下來的痕跡也不斷在為他們的未來在做一個宣告與提示。

顯示完整資訊
展場圖片
作品明細表
文宣品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