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劇出走 –台灣小角落篇

野孩子肢體劇場

  • 默劇出走 –台灣小角落篇|野孩子肢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默劇出走 –台灣小角落篇|野孩子肢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默劇出走 –台灣小角落篇|野孩子肢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默劇出走 –台灣小角落篇|野孩子肢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默劇出走 –台灣小角落篇|野孩子肢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默劇出走 –台灣小角落篇|野孩子肢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默劇出走 –台灣小角落篇|野孩子肢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默劇出走 –台灣小角落篇|野孩子肢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默劇出走 –台灣小角落篇|野孩子肢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默劇出走 –台灣小角落篇|野孩子肢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1. 計畫多面向執行,默劇推廣更顯扎實:

此次「默劇出走-台灣小角落」活動執行期間,各地民眾熱情歡迎的程度超過預期,使得我們原本「無既定路線規劃、一切因地制宜」性質的出走活動能夠得到更多施展的空間。除了自發性的即興演出或與當地民眾共同創作演出,也增加了許多工作坊及默劇講座的邀約。民眾不只能從演出認識默劇,更能藉由工作坊或是講座的方式深入其中。

2. 在地創作,演出融合當地素材:

針對當地文化及傳統風俗(原住民祭師舞交流、巫醫、傳統早市、婚宴(電子花車文化)、台灣傳統官將首及電音三太子等)進行接觸、訪談、交流、模擬學習,從中挖掘有趣素材進行記錄,並嘗試將其融入創作中。法式默劇表演開始在地連結與思維,創作者開始思考屬於台灣人的身體為何。

3. 默劇及舞蹈工作坊,打開偏鄉小學生的藝術新體驗:

沿路工作坊邀約不斷,我們把握機會在各個可能的場合(學校、社區活動中心、部落籃球場)進行時間長短不一(1小時至3個晚上不等)、人數不等的身體(默劇、舞蹈)工作坊。幾乎所有參與的人(多數為小學生)都是首次接觸默劇或現代舞,因此有了一次表演藝術的新體驗。而許多邀約的單位(學校、部落、社區營造團隊)也在此次臨時性的合作中與我們有了互信的關係,可以作為日後具規劃性的合作的基礎。

4. 社會觀點切人,藝術不自外於社會:

前《破報》文字記者陳韋臻提出路線建議及背景資料提供,針對台灣幾處社會關注的地點進行訪視(苗栗農產市集、彰化溪州守護水圳、新竹璞玉田自然農法、台南新化明德監獄、高雄左營眷村、台東美麗灣等)。我們希望走出表演的象牙塔,回到社會之中。而在實際走訪這些「台灣小角落」(並在不強求的可能範圍內,嘗試用表演與之互動)後,我們也的確發現其中許多美好,當然也見到許多社會的真實面,讓我們可以再去省思,再去探索自己可以為社會做些甚麼。

5. 出走是為了重返,重返只為藝術在地方深耕盡一份心力:

默劇出走活動結束後,許多地方仍不斷提出表演及工作坊甚至講座邀約。我們在還沒沉澱完畢,內部檢視未完成之前,只回應了兩處的邀約(新竹自然農法及台南明德監獄),並重返當地。邀約背後其實是一種不可忽視的「需求」。許多弱勢地區(不管是偏鄉,或是城市裡被遺忘的地方)鮮少有長期性或「與在地合作性」的藝術資源及人力進駐。公部門資源到不了(也有許多資源被濫用)的問題在這趟默劇出走的旅程中不斷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希望這次出走是個開始,將來試圖連結更多的力量(已經有許多人正在朝這方向努力),在互助互重的前提下,讓藝術深耕的可能性發揮最大。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演職人員簡介
文宣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