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家庭相簿的文資田調研究
社團法人台灣攝影文化資產協會
一、 調查與研究目的:
因為臺灣氣候潮濕而發霉的現象,歷年來已經造成很多家庭相簿劣化,例如褪色、反銀、影像消失的情況,因此被丟棄成為垃圾。然而這類的保存問題,被社會大眾認為只是個別家庭的私人問題,不是需要解決的公共問題。
臺灣社會缺乏文化資產保存的攝影教育,因此多數家庭不重視家庭相簿或不知如何保存。許多早期家庭裡的照片、底片、幻燈片,因為各種狀況而毀損,若沒有妥善保存,照片劣化,攝影影像終究消失。甚至某些地方的習俗是某人去世之後,家族就把此人畢生照片燒毀。臺灣還有待研究家庭相簿的價值,然而問題卻是,很多家庭相簿還沒有公開,還不在研究者的視野之內。因此需要田調研究,除了基礎資料的盤點與收集,尤其需要致力於家庭相簿的搶救與保存,至少應該保存數位化的圖檔。因此需要更多的調查研究以便了解目前家庭相簿保存狀況以及作為文化資產的價值。
二、 研究主題—搶救與保存為前提的調查研究:
收集基礎資料關於:家庭相簿的持有者、家族的歷史脈絡與故事、照片文物內容特色、照片數量、數位化與建檔完成度、相簿所有權歸屬、劣化狀況、文物的保存與未來使用的規劃(例如:出版、捐贈、或展覽)、面臨問題需要協助的事項。
三、調查範圍、研究對象:
公開尋找臺灣各地的受訪者,挑選15個家庭還保存著早期家庭相簿。家庭相簿照片的拍攝年代範圍設定在1970年代之前,這時期的攝影主要是在照相館進行,少數家庭擁有照相機。1970年代之後照相機開始普及化,照相館逐漸的退出攝影市場,代表一個攝影時代的結束。之後的臺灣攝影因時代變化而發展得更為大眾化,攝影的使用者、風格、文化意涵,更多樣化。
四、研究成果內容摘要:
對於15位受訪者進行「半結構式」的問卷訪談,了解家庭歷史脈絡,並且當場檢視家庭相簿的數量、材質劣化與視覺紀錄內容。向受訪者簡介攝影文資保存方法與重要性、建議後續解決保存問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