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新聞報導攝影家的文資田調研究

社團法人台灣攝影文化資產協會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1. 調查與研究目的

1980年代的臺灣經濟快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在政治方面是更開放及自由,並且受到全球民主化浪潮的影響,展開了新一波民主化和在地化的浪潮。

攝影是保存歷史文化的媒介,可以將過去的時間空間,再現於觀者眼前。然而,攝影的材質特性,常因潮濕氣候,保存不易,容易損毀。為了能夠來得及搶救攝影文物,田野調查研究成為收集基礎資料的必要方法。若缺乏周延的追蹤調查、整理保存、研究分析,則與臺灣的歷史、社會文化生活息息相關的攝影文物,將逐漸消逝。

2. 研究主題——搶救與保存為前提的田調研究

臺灣各地的長期拍攝新聞報導寫實攝影類型的攝影者,尤其紀錄了1980年代臺灣社會各面向的攝影作品,由誰保存了什麼攝影文物?文物數量多少?文物的所有權與授權情況?文物的保存狀況如何?文物的毀損程度如何?有何內容重要性、特別價值?受訪者面臨的文資保存與公共化的問題、未來合作意願?例如捐贈或數位化之後的授權公共化。

3. 調查範圍、研究對象

臺灣各地的攝影家作品涵蓋了1980年代的臺灣土地人民的寫實紀錄,作品可以被歸類在「新聞報導攝影」,而不是限於受訪者「職業是新聞攝影記者」。許多著名的新聞報導攝影者,因為以前的田調已經進行了對於他們的調查研究,因此不在此重複。

4. 研究成果內容摘要

在臺灣各地田調了20位資深的新聞報導攝影家或是家屬:

許捷芳家屬(臺北);朱汝瀛家屬(臺北);張忠義(高雄);許伯鑫(桃園);葉陶軒(臺北);蔡明德(臺中);程思迪(臺北);施宗暉(臺北);邢定威(新北);黃建亮(臺北);蔡文祥(臺北);吳耀坤(高雄);張蒼松(新北);劉振祥(臺北);王國光(新北);葉偉(高雄);田德財(花蓮);顏哲章(臺北);潘國光(新竹);周慶輝(新北)。

田調訪談重點在於:攝影作品的歷史脈絡、受訪者/保存者的基礎資料、目測估計文物數量、照片文物的特色、文物的劣化情況、數位化與建檔完成度、文物所有權歸屬、攝影文物搶救與重要性的評估、當前面臨的文資問題、需要協助的事項、文物的未來保存與使用的規劃。

田調研究結果產出20位攝影家的田調結案報告乙份,包含20位受訪者的問卷與圖檔,將有助於後續相關研究與保存收藏參考。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目錄
內容摘錄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社團法人台灣攝影文化資產協會

立案日期

2022/06/18

負責人

張美陵

團體簡介

社團法人台灣攝影文化資產協會團體簡介:

「本會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目標在於倡議攝影文化資產價值,凝聚社會公眾力量,促成台灣攝影文化資產的公共性。」

2022-2023年重要活動紀錄:

2023年6月-11月 執行國藝會補助案:「1980年代新聞報導攝影家的文資田調研究」

2022年10月-2023年3月 執行國藝會補助案:「1950-80年代的台灣照相館攝影文化的田調研究」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