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還行—路在我心中蔓延

  • 行還行—路在我心中蔓延|梵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行還行—路在我心中蔓延|梵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行還行—路在我心中蔓延|梵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行還行—路在我心中蔓延|梵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行還行—路在我心中蔓延|梵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行還行—路在我心中蔓延|梵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行還行—路在我心中蔓延|梵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行還行—路在我心中蔓延|梵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行還行—路在我心中蔓延|梵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行還行—路在我心中蔓延|梵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行還行—路在我心中蔓延|梵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梵體劇場藝術總監吳文翠以參與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三十多年的經驗作為創作發想,率先將「徒步」元素帶入劇場。透過日常、神性、人生三種不同徒步樣態,融入徒步過程所採集之影像及音樂,以「形動舞譜」(Actions Spectrum)訓練方法創作,邀請觀眾行走在虛實交錯、魔幻殊異的徒步旅程中,親近並反思自己與這個時代以及土地的連結,從中探尋屬於台灣人獨特的身體質地,覺察真正的心之所向,刻畫出這個時代個體及群體的腳步與形體身心群像。

演職人員名單

藝術總監、編導|吳文翠
舞蹈構作|劉淑英
表演者|吳文翠、周怡楨、洪紫鳳、陳欣璟、蔡東皓、戴時與
影像創作|魏肇儀
音樂設計/現場樂手|曾薇熹、劉旻叡
燈光設計暨燈光技術指導|鍾皓宇
服裝設計|張渝婕
舞台監督|黃薪伊
影像系統規劃|王駝
硬體技術統籌|許博烝
影像執行|徐宇
主視覺拍攝|魏肇儀、徐宇
現場攝錄影|李濟安
平面設計|陳柔欣
導演助理|何鎮宇
文本創作|吳文翠、陳欣璟、戴時與
行政協力|崔雅婷
執行製作|陳欣璟、張育嘉
製作顧問|陳玉青
製作人|吳沛緁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演職人員簡介
文宣品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梵體劇場

立案日期

2005/06/01

負責人

吳沛緁

團體簡介

一、梵體劇場簡介

梵體劇場(極體劇團)成立於1994年,2004年改名。團長暨藝術總監吳文翠發展獨特形體創作法「形動舞譜」(Actions Spectrum),結合葛羅托斯基「溯源劇場」、土方巽「舞踏譜」、熊衛「太極導引」等三種訓練,所揉合成的「銘印」台灣土地力量的技藝。

梵體劇場以此創作法,期待於科技與技術大量沖刷的當代劇場,找到人心靈中純粹深遂的表現元素,讓作品得以回應我們的生命、台灣的土地與文化,從各式切面萃取出如詩般的形體流動與歌詠,希冀創作屬於當代臺灣人的獨特身體美學。

二、近年重要計劃/演出

(一) 2013年【身體之道‧舞踏志異】台日合作計畫:

此為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首度舉辦舞踏綜合舞踏表演、研討會、文件展的計畫,藉此回溯舞踏創始人土方巽創發舞踏譜之時代精神、實踐方法。此計畫的根本意義在於透過研究舞踏的創造背景及實踐過程,進而探索屬於台灣的身體表演美學譜系。期間梵體於台灣推出一系列飽含舞踏原始創發精神的活動:

(1)舞踏國際研討會《從肉體的叛亂到形塑:2013台日身體美學論壇》

(2)邀請日本舞踏名家和栗由紀夫編導、共同演出《我心追憶‧聊齋志異之世界》,經由以身體經驗為途徑來體現舞踏精神,是將《聊齋志異》加以抽象化、創新的前衛舞踏。

(3)邀請日本慶應大學土方巽資料館館長森下隆策展《肉體的叛亂:土方巽文件展》。

(二) 2014年《花非花‧南海版》

承續2013年【身體之道‧舞踏志異】台日合作計劃,梵體重新反芻《花非花》系列作品,將幾年來所思所想、所見所得,內化凝聚而成《花非花‧南海版》—【身體之道‧舞踏志異】計劃(續曲)此為梵體藝術總監吳文翠「形動舞譜」(Actions Spectrum) 創編法的首度嘗試,在編創技巧上受土方巽「舞踏譜」以及葛羅托斯基「神祕劇」的影響;在編創內容則以台灣的植物以及土地生活為內涵,是以開創台灣身體美學質感為目標而發展的作品。

故事描述小鬼們在島上經歷輪迴,尋找存在的因由,延續2010年《花非花‧北美版》的「心故鄉」追尋。

(三) 2017年《我歌我城‧河布茶》

《我歌我城》系列作品,以「形動舞譜」探索台灣植物、歌曲與傷痕歷史。2016年香港牛棚藝術村首演,2017年結合大稻埕國際藝術節,舉辦2場工作坊、4場演出。作品以7首台灣歌謠為骨幹,融合茶人與布人的生活故事,反思歷史與生命。

(四) 2018年《我歌我茶》

入選「2018當代客家表演藝術徵件計畫」,於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演出,結合戲劇、舞蹈、歌唱、影像,以「形動舞譜」為核心,並以七首鄧雨賢歌謠、東方美人茶與台灣土地為創作元素,探索生命的感懷與思索。

(五) 2023年《無垠之路》「徒步創作演出計畫第一部曲」——淡水河岸茶路徒步

長程徒步是一種動禪,從動走回靜,是從日常走向非常的途徑。銘印茶湯是一種靜禪,從靜走到動,是從無形帶出有形的方法。在《無垠之路》裡「銘印」是連結了有形的道路與無形的茶湯之間的橋樑。兩者連繫到土地與生命的故事,繼而連繫到「形動舞譜」裡的溯源劇場路徑。

行於有形與無形道路上,於道路上銘印茶湯,感受時空切面之下曾於同一片土地上生活過的景象。茶之神韻、土地之精神帶領我們探索我們未曾經歷過的時代,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並於當下與自身及觀者展開深刻對話。

(六) 2024年《走出來-光穿越我心》「人權藝術生活節」邀演作品

受「2024人權藝術生活節」邀請,梵體劇場以白色恐怖受難者與家屬的經歷作為創作靈感,重建在白色恐怖諸多事件發生的當下,從受難者家屬口述文稿、遺留的家書等線索爬梳記憶,呈現從個人到家族到族群的行動者群像。呈現歷史是由交織的行動形成,透過重組過去而了解自己的面貌,了解我們為何會長成如此,了解傷口在哪裡,又該如何與傷口共同生活?

(七) 2024年《行還行-路在我心中蔓延》「徒步創作演出計畫第二部曲」

延續2023年《無垠之路》的淡水河茶路探尋,梵體劇場藝術總監吳文翠以參與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三十多年的經驗作為創作發想,率先將「徒步」元素帶入劇場。透過日常、神性、人生三種不同徒步樣態,融入徒步過程所採集之影像及音樂,以「形動舞譜」(Actions Spectrum)訓練方法創作,邀請觀眾行走在虛實交錯、魔幻殊異的徒步旅程中,親近並反思自己與這個時代以及土地的連結,從中探尋屬於台灣人獨特的身體質地,覺察真正的心之所向,刻畫出這個時代個體及群體的腳步與形體身心群像。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