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輿之耳

王虹凱

  • 南輿之耳|王虹凱|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南輿之耳|王虹凱|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南輿之耳|王虹凱|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南輿之耳|王虹凱|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南輿之耳|王虹凱|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南輿之耳|王虹凱|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南輿之耳|王虹凱|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南輿之耳|王虹凱|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南輿之耳|王虹凱|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南輿之耳|王虹凱|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我的長期研究取向計畫《南輿之耳》自從2013年開始構想發展,以「聆聽是否是一種勞動形式和資源?」與「什麼構成共有聆聽?」作為方法論,試圖探討一個古老觀念「commons/commoning」(共有)在不同歷史地理空間的實踐。

希臘建築家/社運工作者Starvros Stavrides長期在雅典參與當地「反撙節緊縮」(anti-austerity)的公民自主運動,他表示「共有」是一種介乎兩種空間之間、類似「門檻」的空間,同質或異質的認同、知識、記憶、時間都可以在這空間相會、翻譯、移調和激盪;同時,「共有」空間的使用和屬性,必須依靠所有參與者不斷的辯論和協議來迴避權力的累積。本計畫以台灣蔗農政治歷史為起點,為深化複雜歷史與知識建構的論述,我前往歐洲、非洲、中東、美國西岸等城鄉進行研究,經由「工作坊」的形式,試圖探索幾種「共有」空間的形塑可能性和/或其限制矛盾,並延展我長期創作的關注:什麼是從共感和開放性出發的位置,可以讓我們聆聽對話、靜默、矛盾和衝突?這種位置/行動是否有潛能構成激進(進步)政治?並且,「共有」歷史的建構過程如何處理「記憶/遺忘」的悖論政治?

在研究台灣蔗糖勞動歷史過程中,很自然地接觸到西元1925年10月22日發生在彰化的「二林蔗農事件」:日治時代,二林「蔗農合作社」為了動員農民抗爭殖民政府與台灣籍林本源糖廠會社的不公平甘蔗收購政策,用福佬話譜寫一首抗議歌「甘蔗歌」,在事件發生前,帶著鼓到周圍各個村莊舉辦農村講習並教唱,透過集體歌唱來逐步凝聚政治意識,協助動員了台灣20世紀反殖民濫觴的農民自主運動「二林蔗農事件」。數十載後,一群二林的文史工作者開始收集地方耆老的口述歷史,於西元2001年將原本沒沒無聞的「二林蔗農事件」(包括「甘蔗歌」)重新帶回歷史的舞台。然而,「甘蔗歌」歌詞卻弔詭地揭露了某些記憶在被更新過敘事中的缺席:從歌的旋律、歌詞裡提到的「烏鬼、長工、婦女」,到或許其他可能無法命名的他者。

此計劃試問聆聽者要如何透過「共有」見證消失中的幽微、靜默的歷史?我的長期計畫《南輿之耳》試問:有沒有可能,創造第二次機會來聽到那些被去除的、被遺忘的、被否認的歷史,現有歷史書寫模式總是傾向不斷選擇與包括新的歷史成員,但任何的「包括」同時也是「排除」的動作,如果我們不遵循此邏輯,而是透過"此時"「製造共鳴」做為起點,去想像那些被歷史放逐的成員之間「彼刻」製造連結的聲音,不論它們跨越了不同的地理、社群或其他等的共振聲音有多麼安靜或難以察覺?

此計劃包括了以下研究工作坊與表演作品,未來將為多頻道錄像/聲音作品形式展出,結合投影和錄像螢幕和隔空對話式的聲音,以「不規則且未完成」的形式在展場置放。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