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當代國樂作曲家訪談錄

劉客養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國樂」為臺灣藝術發展之重要一環,其特性非西樂、非純中國音樂,不但擁有傳統音樂背景,兼具吸收與融合各類音樂風格之特性,在跨界交流中互補與共存,其多元吸收與融合為最大音樂特性。由於國樂跨界合作交流頻繁,產生獨具特色的音樂風格,不失傳統,亦能吸收西洋音樂的優點,長期以來相得益彰。國樂精緻演奏技術,作曲創新發表,佔有臺灣音樂文化之重要地位,持續發揚培植作曲人才,得以彰顯固有傳統文化之特色。國樂傳承之使命,教化人心之責任,音樂會演奏後,隨時間消逝,音樂影音技術保存只能是技術手段,音樂藝術經作曲家創造,演奏員二度創作,以及聽眾第三人之欣賞,藝術才能完整。演奏二度創造,端賴演奏員的傳承與技術精進,投入樂團專職演奏員養成,得以有效保存與傳承音樂演奏技術。故深耕國樂軟實力發展文化,推展國際文化交流,成為邁向二十一世紀國家發展之重點指標。

「作曲」為發揚國樂傳統文化藝術傳承與創新之原動力,惟持續創新發表展演,培訓演奏人才,得以保存傳統技藝,開創當代在地文化,再造新世代音樂文化新視野。將國人經典作品擴大推廣展演,普及當代音樂欣賞人口,提升國人音樂鑑賞品味,造福廣大社會人群。擴及世界巡迴各地展演,參與國際音樂文化交流,展現國人「在地音樂」特色及自創音樂之成就。「臺灣當代國樂作曲家訪談錄(1970-2011)」分為四個部分:

  1. 略述國樂之前承與臺灣現代國樂的發展概況
  2. 訪談十位當代國樂作曲家,出生背景、學習背景、創作歷程,探討「創作觀」
  3. 近三十年展演及其影響
  4. 總結研究成果,提出未來國樂推展之建言

當代國樂作品以「委託創作」為主要來源,其次為自發性創作。臺灣專職作曲環境尚未形成,作曲成為音樂人在教學、演奏以外之作,供職業樂團、學校社團、國樂比賽、展演活動等之用。有待政府持續獎勵作曲、培訓作曲人才,成立國立音樂學院開設作曲系,進行國內音樂素材采風,創作國人素材作品。於公立樂團開設專職作曲職務,促進國樂新作品展演之活絡,以提升國人觀賞音樂會品質,繼之影響國際華人國樂,臺灣國樂作品得以展現國人「在地文化」 之創作風格,國人佳作多,中國作品必然展演減少。面對科技來臨,迎向國樂結合「科技」的運用,透過網路科技新媒體教材,活絡網路教學互動,將臺灣國樂的優勢,對外輸出到世界各地,成為代表臺灣的「一國之樂」。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目錄
內容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