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石大叔看台北──日治初期台北城市改造》繪本出版計畫
來自九州柳川的土木營造商高石忠慥是本書主角,1896年,他把在日本工作經驗帶到台灣來,參與台灣各地建設。1910年,他在北門南側的撫臺街內蓋了一棟特別房子作為高石組辦公室,自己居住後棟。
這棟房子十分特別。一樓使用北投唭哩岸出產的砂岩砌成,二樓以木造為主體、外頭以人造石牆裝飾,屋頂使用改變斜率的高聳屋頂,今日被指定為古蹟。融合使用了街屋商店少見的建築元素,至2021年已屹立超過110年。建物細節上的蛛絲馬跡,凸顯這棟房子的獨特性,同時蘊含過去臺北城市發展軌跡。
過去這位高石大叔在台灣的工作,直接參與了城市改造與建設:臺北城拆除,鋪設道路及上下水道、衛生環境改造、房屋改建西方元素及參考西方都市規劃等都是大叔的工作範圍,他既是住民,也親自動手改造城市,跟隨他的腳步來看城市的變化十分有意思。
這本書由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在地偏好工作室共同討論及創作,想如同乘坐時光機,帶大家一起細看這座城市的變遷歷程,也能一起思考我們的城市該有什麼樣貌。透過主角視角,看到臺北—這座熟悉不過的城市在二十世紀之初如何轉變。「改變」意味著新事物誕生,城市漸漸繁榮興盛,但也伴隨著舊的人、事、物消失,城市漸漸看不到清代樣貌,逐漸失去了臺北城、水城景觀。城市發展進步的同時,也影響了近山地區原住民的生活模式。作者們在創作討論、爬疏文獻史料的過程中,不斷思索這段歷史中給予了什麼啟示。
不同時代留存的文化資產,彷彿生活過程的歷史切片,提醒我們這座城市是有機、共同創造的記憶載體。當代的我們,面對未來發展時,如果能回頭多看看這座城市的過去、多思考彼此,不以斷裂破壞方式重新建造,而能多一些歷史的堆疊與豐厚積累,留下更多共同回憶,無論是美好的或值得省思的都好,或許這就是尊重從過去到現在每一位曾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們,最好的方法吧。
- 日本時代臺灣地方文史研究─以日人土木營造會社「高石組」為中心(2015)
- 民眾參與文化資產保存的新方向-以樂生療養院為例(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