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創作《去火星之前》
科技始終來自科技,它自成一格發展邏輯與進程。
未來學家Ray Kurzweil提出2045將是接近「科技奇點」(The Singularity)的時間點;Mars One計畫出,在近十年內以單程票的方式,開始發展移居火星。約莫是這兩個線索,讓我(即:徐堰鈴,以下「我」字一同)想著,人類的情感、想像力與認知,在要去火星的路上,我們將變成什麼樣的人類?
關於科技倫理與人性衝突之間的聯想,在2013年我編導了《塵埃》,我發現人類的「肉身」是超越科技,最基本的永恆命題。因此,延續一種對人類未來生存條件其龐大的共同恐懼與期待,《去火星之前》這齣戲,再考慮了機器人與殖民火星的議題。關於殖民,關於自然,關於下一代,關於冒險,關於科技,關於倫理……科技推動發展種種新的生命價值觀,新的社會人際關係,愛的論述,也得由我們每一個現存地球人的手指,去親自一一指認。
全劇的故事內容,從一位獲選「Mars Go」火星計劃的歌手「艾可」開始,描繪她將有機會在10年後成為第一批火星移民。然而,就在她選擇接受前往火星的冒險,並展開訓練的時候,她發現,仿彿在她身邊的每一個人,從她的母親、男友、男友的哥哥一家、摯友到阿土公社成員的生活,彷彿都像是在冒險著!
在其創作手法方面,《去火星之前》顛覆了觀眾以往習慣的敘事及寫實風格,全劇以後現代的語境,揉入部分的形體劇場、部分實驗性語言、部分荒謬表演形式,甫以抽象、新穎的舞臺表現手法,翻轉出不一樣的演出作品,顛覆人們的想像。
去火星的任務,是人類現在最遙遠的冒險,科技的下一個里程碑,這個探險看來卻比地球上任何一個計畫,來得更接近一種古老的、原始的征戰,一切都要從最基本的條件開始,爭取。於是我想在劇場裡,想想最新和最古老的東西並置:人確實不應該過度膨脹自己的能力,能超越自然、超越科技,但是人類擁有最珍貴的情愛與勇氣挺立於世。這非要等到你的親自要去火星了,下個瞬間意外如戰爭的彈頭被引爆,才能有此覺醒, 才看透予盾,才義無反顧接受下⼀個冒險吧?
「如果畫裡的海水依然澎湃、枝葉依然隨風搖曳,那這個世界就不應該停止。」
回憶或想像直覺力,依然是連接愛的內裡虛線。
劇情大綱
全劇以專門模仿過世歌手的明星「艾可」為故事的出發。
艾可(蔡佾玲飾演)入選「Mars Go」火星計劃,十年後將有機會成為第一批火星移民。但要完成這偉大的計畫並不容易。艾可的母親瑪旦(張丹瑋飾演)是個過氣的電影明星,患有失智症,整日沈溺於過往初戀的記憶中,於是艾可買了一台機器人「多多」照顧母親。
艾可交往多年的男友小納(呂名堯飾演)是個害怕看到心臟跳動的知名整形醫生,小納拒絕接受艾可將要去火星的決定。雙重的壓力之下,艾可遂轉向「前女友」Sunday(蔡亘晏飾演)訴苦,卻意外得知Sunday將要成為一對Gay Couple的代理孕母。
小納苦悶之餘跟難得回國的哥哥比奇(凱爾飾演)訴苦,卻得不到任何安慰,因為長年住在國外便順勢發展了兩段外遇關係的哥哥,不信任任何非血緣的人際關係與愛情。Sunday想要擁有腹中的孩子,於是帶著艾可一起前往「阿土公社」找那對Gay Couple討論。
「阿土公社」裡的人們過著一種既邊緣又環保的生活。艾可原本以為可以在此地找到一些平靜,卻因為「人類是否該去火星」與「代理孕母」的討論,破壞了一切……Sunday在夢裡似乎與自己未來的孩子進行了一場對話。
小納跟艾可藉由高空彈跳的儀式,重新面對兩人彼此的未來。瑪旦終於遇到了初戀情人—李傑民,但事情跟她想的不一樣,瑪旦又再度躲進回憶的同時,意外地與艾可達成了上火星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