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場譯 InterPFL》 印尼、德國交流計畫
李依佩
《未來場譯InterPFL》以「紅土」和「城市森林」研究為交流基礎:印尼部分首先與藝術單位賈蒂旺宜藝術工廠從紅土(terracotta)切入瓦片文化如何作為凝聚當地的社群力、以土壤作為材料的作品型態與藝術性、屋瓦的傳統與現代建築應用的方法與意義,觀察台灣與印尼之間的紅瓦文化景觀,進行「台灣與印尼西爪哇的屋瓦文化與應用」之書寫;後期邀請台北植物園與蘇門答臘生態保育單位HAkA參與兩位印尼藝術家Aliansyah Caniago和Bagus Pandega的樟樹和棕櫚樹創作概念交流和指導。
台灣建築師張立群於團隊研究期間,根據印尼馬賈倫卡城市建設下的新農村框架,從基礎建設著手,思考宗教文化、現地取材、能源再利用、藝術友善環境等,將當地傳統工藝產業紅瓦元素融入到可持續性發展的建築設計概念。
在「城市森林」方面,我們將「城市綠化」行為視為一種文化景觀形塑,試圖理解行道樹扮演的角色能否從空間需求、政府管轄之配套昇華到人文精神的延續。以屏東、卡塞爾為例,探究行道樹於城市中的文化作用,前往屏東市區觀察十條主要道路的兩旁行道樹(多為大王椰子樹),與當地泰美教育基金會請教該地現況,進行書寫「城市與自然共生:從行道樹梳理文化景觀與美學探究」報告。與此同時,團隊亦安排同事前往德國卡塞爾場勘,由於業主尚未完成建築空間內部的整修,因此僅能就城市場館距離、周圍環境,以及卡塞爾橡樹行道樹做初步田野踏察。
2021年12月19至20日期間,細着藝術與印尼藝文單位共舉辦三場線上講座,從城市建設、社區生態、空間生活系列,邀請到景澤創意有限公司策展人吳思儒、想像一個家+主理人陳冠蓉、賈蒂旺宜藝術工廠藝術工作者伊卡‧尤利安娜和伊拉‧斯育克里拉‧斯亞理夫、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建築師曾志偉總監、薩索建築工作室的安迪‧蘇巴喬、暗物質實驗室TreesAI戰略負責人卡洛塔‧孔蒂、台灣猛禽研究會猛禽救傷站主任王齡敏醫師、CELU工作室術家兼聯合創始人凱林‧布里克共同對話,回應公民治理、文化景觀和生態意識。
這段期間所衍伸出的工作坊概念,後應用於台灣藝術家黃志華將於2022年1月舉辦特別為孩童設計的生態建築手作坊。建築設計概念則發展為印尼當地開展建築項目和前往德國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 15)參展主軸,呈現台灣與印尼的文化交流,以及回應台灣與歐陸地區所共同關注的全球議題。
李依佩
LEE YI PEI
-
2021/08
脫域:從數字藝術到元宇宙
-
2020/12
Art Connect(Podcast 製作)
-
2020/06
生命維數:藝術的力量
-
2019/08
「未來種子」熱帶雨林田野調查計畫
-
2018/06
延/伸:文化與媒材的移動關係
-
2018/04
無根的樹—從樟樹記憶與歷史貿易共創未來歷史
-
2017/05
「延。深:高雄」國際印尼藝術家駐村計畫
-
2016/05
「口湖鄉雲林藝術站計劃」在地活化計畫
-
2016/03
「觸見今日」臺灣與東南亞當代藝術聯展
-
2018/03
Girls in Tech,40 under 40,Taiwan
-
2016/12
Tic 100 社會創業競賽,Finalist
-
2021/01
漫遊島城:航行記(中國,上海外灘美術館,講座)
-
2020/10
後疫情藝術人士的工作狀態(越南,zoom,講座)
-
2020/10
藝術與海洋反思(臺灣,zoom,講座)
-
2020/08
把自然帶回家:環境裡的藝術社會責任(zoom,講座)
-
2020/07~2021/07
後疫情行動(臺灣臺北市、菲律賓馬尼拉,zoom,講座)
-
2020/06~2021/06
如何解讀波蘭海報背後的含義(zoom,講座)
-
2020/06
熱帶雨林的聲音故事(臺灣,臺北市,誠品 R79,講座)
-
2020/05
思考的維度:植物身份、族譜與護照(臺灣,臺中市,工作坊)
-
2019/09~2020/01
未來種子:熱帶雨林田野調查計畫(印尼亞齊、臺灣基隆市、臺灣臺北市,策展)
-
2021/12
互動式工作坊:流動的視角與詩意棲居的重塑(中國,上海,西岸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