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還是不唱?—鄧兆旻個展

立方計劃空間

  • 唱還是不唱?—鄧兆旻個展|立方計劃空間|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唱還是不唱?—鄧兆旻個展|立方計劃空間|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唱還是不唱?—鄧兆旻個展|立方計劃空間|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唱還是不唱?—鄧兆旻個展|立方計劃空間|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唱還是不唱?—鄧兆旻個展|立方計劃空間|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唱還是不唱?—鄧兆旻個展|立方計劃空間|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唱還是不唱?—鄧兆旻個展|立方計劃空間|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唱還是不唱?—鄧兆旻個展|立方計劃空間|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藝術家鄧兆旻2014年的作品〈唱還是不唱?〉為一階段性創作計劃,他以〈雨夜花〉一曲本身曲折複雜的身世背景為文本,梳理其存在於世這八十餘年所能夠考掘的文獻檔案,在當時的展出中,藝術家以簡練的視覺語彙和縈繞於展場的聲音裝置(〈雨夜花〉前奏)賦予台灣近代史感性的觀點。而在2017年的立方計劃空間的個展中,藝術家更進一步深入歌曲作為台灣認同符碼的背景,將「雨夜花」當作一位不願意被世人遺忘的機會主義者,將他對這首曲的思考轉化成「雨夜花」的自白。

在《這麼多年過去,》展覽中,觀眾們會不定時地聽到一段長達14多分鐘的男性口白,最為展場視覺之外不可忽視的主聲線。作者以「雨夜花」擔任第一人稱的角度,錄製了一段其述說這麼多年來所感之心境,這一個選擇完全的背離了絕大多數觀眾對於「雨夜花」的想像,「她」並非是一位淒苦衰老的風塵女子,反倒是一位年輕男性用穩健的口氣娓娓道來這一路上他是如何有心計的獲取現下的成就,如何計畫性的攻佔台灣大多數人的聽覺,怎樣作為說服人、利用人、與人合作的機會主義者,而唯一的生存目的便是永生。藝術家在呈現上以另一種詮釋歷史的方式重新建構了我們對於既存文本的理解與閱讀,在長期以來以〈雨夜花〉一曲作為台灣主體的投射,從被動轉為主動,成為藝術家憑藉此曲所拆解重組的敘事實踐。

本展覽為一複合媒材裝置作品,包含了由藝術家撰稿之口白聲音裝置、119面化妝鏡、不鏽鋼層架、輸出文獻海報等物件之外,藝術家對於空間和光線的安排也是整個展覽的特色之一。觀者可藉由藝術家所表現的形式語言,發掘其貫穿整個展場空間中的巧思。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展場圖片
作品明細表
文宣品
新聞稿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