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國際青春編舞營
高雄市左派舞蹈協會
演出內容概述
今年共計有八首舞作發表,分別為林春輝《03:23》、Julia Milsom《獸性》、Naim Syahrazad 《真誠》、張堅志《二者之間》、Claude Aymon《總是這種暴風雨後的炎熱氣息……》、Angela Blumberg《人體原子》、Zaimon Vilmanis 《尋找湯姆》、蔡冠伶《漫漫之中》,分為上下半場演出。
本年度(2011年)的舞碼大多以「生活」為創作核心,就地從生活週遭的事物取材,或以人性及情感為敘述的主題,呈現出貼近人的一種真實感;下半場第三支舞則以「比賽(game)」為題,發展出「機會」形成的舞作,混亂中以一種有序的結構呈現,形成相當有趣的發展可能。整體而言,今年的國青編舞者不約而同地在編舞呈現上緊扣生活之元素,以「人性」或「生活」為核心,更深一層地探討藝術生活層面的交集,整場演出前後貫穿順暢且相互呼應。
林春輝的《03:23》以半夜時分會發生的事件為主題,並加入現代人忙碌的生活步調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來呈現生活中的種種趣事,並加上舞者們所發出的聲音以及名詞更能為觀眾們帶來無限的想像。舞者以各式鮮艷的時尚服裝,呈現接近凌晨時刻生活週遭的各項事件,舞作裡巧妙地穿插刷牙、洗臉、上廁所、喝酒……等片段,呈現出許多種非常生活化的動作,動作質地俐落暢快搭配上彩色螢光燈的效果,整首舞作簡單明瞭淺顯易懂,十分貼近忙碌的現代人生活。
Julia Milsom的《獸性》創作靈感來自於藝術家寶拉・瑞戈的「狗女人系列」畫作。重點在於狗是最像人類的動物。狗學習人類的動作行為,我們人類學習週遭人的一切;人類被訓練以做某些特定事項,人也是動物的一種。狗的身體自主、精神自主、然牠們的品味可能極差,要人類獸性大發也並非不可能。編舞者尋求作品的雙重性——無害與暴力、人類與野獸、正常與邪惡,期望帶出美醜之間的模糊邊界,進而挑戰世俗的價值觀。編舞者要探討人與獸的相似及相異之處,編舞者在臺灣的街道上看到了數不盡的流浪狗,這對她來說是個相當驚奇的經驗。對動物有著相當深情的她,想藉由舞作來感受人性與獸性之間的異同,用人來比擬各式動物的聲音及動作,以電子音效為背景,配合黑白條狀及點狀的服裝,動作質地以模擬動物行為為主,加上戲劇成份,情境式的表達成了此舞重要的觀賞線索,在現今重視保護生態的議題下,饒富深意發人省思。
Naim Syahrazad的《真誠》,以動作為主體,他表達人們為達到某一目標,彼此競爭。但在同一情況之下,以另一種觀點去看待,也總是有互相幫助彼此的成分存在。當信賴開始產生,但最後卻因為某一個理由而停止了,在這過程之間存在著多少的誤解與矛盾,這便是編舞家內心想要呈現給觀眾心靈深處的真誠。全舞共分成三個段落,段落與段落之間互相牽引,具有連結的效果且充滿了互相呼應的關係,但若將段落各自看待卻又完全獨立。其中兩位男舞者間的互動與爭鬥,完全突顯要表達的主題,真實的情感流露無疑,相當令人感到震撼。編舞家以相當直接又真實的方式呈現於觀眾眼前,為觀眾清楚說明了兩位舞者彼此之間所產生的種種情感上的掙扎與背叛,且肢體動作層次分明,搭配起來默契十足,相當具有可看性。
《二者之間》是本地編舞家張堅志的作品,在主題選擇上編舞家因這次的活動主題名稱為國際青春編舞營,既然提到「國際」,於是在音樂上面以國劇使用的傳統樂器為發想,以鑼鼓點並結合現代音樂家的創作,來產生一種對於如何使用傳統音樂的突破,二者之間相對於傳統與現代之間,也對照於東方與西方之間,在學習長久許多的西方舞蹈後,最終我們的身體能呈現什麼?我們的舞作要表達什麼?這是編舞家對自身創作的省思,也是多年學習後的回應。
法國編舞家Claude Aymon的《總是這種暴風雨後的炎熱氣息……》,最主要想要呈現的主題與臺灣的生活息息相關。編舞家利用二十二天的時間體驗臺灣生活,第一印象為何?讓他吃驚的臺灣特色是什麼?讓他永遠忘不了的又是什麼?編舞家利用短短幾天的時間,將自己內心的小宇宙和這些舞者的世界分享,最後才發現臺灣和法國的生活方式不盡相同,卻又沒有那麼不同。因為不用同樣的語言卻可彼此交換想法,分享美好也分擔煩惱,發現彼此之間種種的不同。短短幾分鐘換二十天,與觀眾分享。此舞取材於當地著名景點澄清湖、蓮池潭與附近街道風景,融合舞者們的生活大頭照製成投影片,於舞作表演時作為背景播放,影片與舞者相互呼應,將臺灣生活的點點滴滴呈現於舞臺上,有如腦中的記憶在播放一般,令人回味無窮。
《人體原子》這支舞作是德國編舞家Angela Blumberg的作品,此舞作呼應電子音樂之父Edgar Varèse作品的音樂結構,同時試著勾勒出音樂中的意涵。「離子」和「荒漠」兩首曲子呈現形式主義與表現主義、及秩序與混亂間的張力。該舞作試圖藉由明確但隱晦的舞蹈語彙,將此張力結合於作品中,並加入舞者及編舞家的想法於其中,搭配音樂的節奏形成協調的舞蹈與音樂精密的結合作品。情緒是該舞作的核心,雖未明確表達,卻建立起舞作的形式結構,因而讓此舞碼成為一種「感受得到的抽象概念」。舞名《人體原子》再次反映出抽象與具體間的張力,這也是在Varèse的音樂裡所呈現的主要概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舞開頭利用了許多的片斷畫面來堆疊層次,並於舞作結尾時再度利用舞者重複開頭不斷滾動的動作做為收尾,相當具有頭尾呼應的效果,並使作品更顯完整。
Zaimon Vilmanis的《尋找湯姆》之中的「湯姆」指的是理性理論(Theory of Mind,縮寫為TOM),即去了解各種心智狀態如:信仰、感受、慾望、希望、企圖等能力的理論,亦即我們「想像」別人的感受或想法的方式。它讓我們有能力去預測某些他人的行為,並期待那些行為的發生。
編舞家與舞者們於表演時嘗試著探究湯姆理論的其中一個層面——預知能力。如同玩撲克牌、西洋棋或剪刀石頭布的猜拳遊戲時,玩家藉由策略、估算、操縱、計謀等方法,保持領先別人一步,舞者們在一個隠含「戰術」的動作遊戲中,去預期彼此的想法。這是一場「減法」的遊戲,什麼事都可能在舞臺上發生,它將如何結束?那就要視「湯姆」而定了!此舞為編舞者與舞者們互相合作與遊戲所完成的作品,每場演出都有不同的可能性發生,這便是編舞家Zaimon Vilmanis想要挑戰的。
《漫漫之中》是臺灣編舞家蔡冠伶的作品,「時間」成為她的創作軸心與主題。整首舞作的步調由緩慢而至輕快,猶如時光流逝一般,在人們休息時、聊天時、思考時、歡樂時等等不知不覺中,時間卻已偷偷在我們身上或心中留下了無法抹滅的時光印記……。編舞家利用沙漏與舞者和觀眾之間的互動關係來測量時間,提醒人們時間是人與事物存在的過程,有開始的一刻,也有結束的一刻。然而在空間裡,時間卻是無始無終。於舞作結尾利用輕快的節奏搭配舞者愉悅的腳步作為收尾,另一方面也表現出舞作雖然結束了,但時間卻永遠也沒有停止下來的一刻。此舞清楚地將主題帶入觀眾的生活之中,並為人們開啟一個思考的時間大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