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國際青春編舞營

高雄市左派舞蹈協會

  • 2017國際青春編舞營|高雄市左派舞蹈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7國際青春編舞營|高雄市左派舞蹈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7國際青春編舞營|高雄市左派舞蹈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7國際青春編舞營|高雄市左派舞蹈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7國際青春編舞營|高雄市左派舞蹈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7國際青春編舞營|高雄市左派舞蹈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7國際青春編舞營|高雄市左派舞蹈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7國際青春編舞營|高雄市左派舞蹈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7國際青春編舞營|高雄市左派舞蹈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原名為「亞洲青春編舞營」的活動創立於1999年,結合了臺灣年輕創作者及精選之亞洲編舞菁英,歷年來參與編舞者有將近七十位、舞者三百多位,孕育出近七十支繽紛舞作。為了發掘及培養更多的舞蹈藝菁英,深耕發展南臺灣的舞蹈動力,2005年由臺北移師高雄。十年的耕耘成長,經由羅曼菲的發起,接由王雲幼、梁瑞榮、周素玲之延續,再加上財團法人菁霖文化藝術基金會、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高雄市左營高中,以及高雄市左派舞蹈協會等各相關單位的支持,「亞洲青春編舞營」於2009年擴大範疇,將其觸角由亞太地區延伸至國際,更名為「國際青春編舞營」繼續向世界進軍。「國際青春編舞營」主要理念在於發掘臺灣新一代編舞者,以期活絡表演藝術,對國內藝術創作提升有正面影響。

本次邀請到的八位年輕國際編舞新秀,三位臺灣代表,五位國際代表分別來自澳洲、馬來西亞、日本、德國、韓國(美國代表),係由世界舞蹈聯盟亞太分會(World Dance Alliance-Asia Pacific)、世界舞蹈聯盟美國分會(World Dance Alliance-America)、世界舞蹈聯盟歐洲分會(World Dance Alliance-Europe)的各國代表分別提出各國優秀藝術家,再經由主辦國於眾多精英中遴選出。

「2017國際青春編舞營」活動於7月2日在高雄市左營高中舉行舞者甄選,今年有44人次報名參加。八位傑出的編舞家從應試的年輕舞者中,共甄選出42位適合自己創作舞碼的表演人員,參加為期三週的排練工作,也為南臺灣熱愛舞蹈的年輕學子提供一個多元的演出及學習機會。「國際青春編舞營」今年邁入第十六屆,在移師高雄後,讓南臺灣的舞蹈工作者們能有更多機會接觸來自國際間不同地區的多元化舞蹈風格,豐富臺灣舞者的專業學習廣度與寬闊的視野。不僅提供創作的機會,也提升觀賞者的興趣,獲得廣大及熱烈的迴響。

演出內容:

1. 百合青春版-心中的百合 Lily/編舞者:古殿強(台灣)

2015作品百合翻作青春版。
在原住民排灣族文化裡,百合是個崇高的植物,象徵著女子的純潔,男子的英勇。而現今,百合在現代人文化中,卻帶著隱隱的兩性議題。藉由百合配戴權的象徵,與其美麗端莊的外表,對應著心中堅毅不拔、勇敢的性格,和溫柔典雅的特質集其一身,也意味著在即將面對人生下一個階段的年輕舞者們,認識自己,做自己心中的「百合」。

2. 一決生死 All In/編舞者: Fauzi Amirudin(馬來西亞)

人生充滿了各種選擇,而每一種選擇帶領你去面對它本身的種種障礙,沒有事是簡單的,但也沒有後悔。此舞以意象、形狀、設計,及機會來架構,做為主要的探索工具。

3. 錯置 Displacement/編舞者: Jan Möllmer (德國)

一個房間變成了一個超寫實的宇宙,在房間裡,六個人正在談論著無形的事。

4. Panorama/編舞者:黃心怡(台灣)

以不同的角度、速度,給予動作不同的發展空間,也給予一場無止境的旅程。

5. 八苦 Duhkha/編舞者:簡麟懿(台灣)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也是苦,人的一生確實充滿了許多苦難,然而苦也好,安樂也罷,路到了盡頭終究一個字—「無」。此作品最初從日本的「零葬」開始發想,而後在探討死亡的重量與東方的美學時,我選擇了從另一個更遠的角度去看待它,它變得更複雜了,但結果一樣。

此作品獻給我的家人,願我們都能無所畏懼;也獻給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那張永遠空懸的位子。

6. 十鳴 10 Voices/編舞者:水野 多麻紀(日本)

十個舞者,十個命定,十個因緣,十個宿命。

7. 暴亂 Turbulence/編舞者: Yeajean Choi (韓國,美國代表)

在此舞作中,Choi創造出一個空間,在其中暴亂經由扭曲變形、震動和混亂的影片想像在身體的內部發生。

8. 雲端崩落 Falling through Thunder Clouds/編舞者: Scott Ewen (澳洲)

1986年社會心理學家麥克米蘭和查維斯創造出這個被廣泛接受的社會是如何運作的理論-「社會的感覺就是一種成員有歸屬感,在乎彼此及團體的感覺,還有一種共有的信任,透過彼此的承諾,成員的需要獲得滿足(McMillan, 1976)。」那我們真的因成員的眾多,而更堅強嗎?藉著認識更多的人,也就意謂著有更多的機會,讓其他的人反對我們,就如他們所說:「要和朋友保持親近,要和敵人更親近。」

顯示完整資訊
活動紀錄
課程師資表
研習資料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