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拒劇團2012年秋季劇展 --- 〈接下來,是一些些消逝(包括我自己的)〉

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

  • 再拒劇團2012年秋季劇展 --- 〈接下來,是一些些消逝(包括我自己的)〉|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再拒劇團2012年秋季劇展 --- 〈接下來,是一些些消逝(包括我自己的)〉|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再拒劇團2012年秋季劇展 --- 〈接下來,是一些些消逝(包括我自己的)〉|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再拒劇團2012年秋季劇展 --- 〈接下來,是一些些消逝(包括我自己的)〉|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再拒劇團2012年秋季劇展 --- 〈接下來,是一些些消逝(包括我自己的)〉|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再拒劇團2012年秋季劇展 --- 〈接下來,是一些些消逝(包括我自己的)〉|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再拒劇團2012年秋季劇展 --- 〈接下來,是一些些消逝(包括我自己的)〉|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再拒劇團2012年秋季劇展 --- 〈接下來,是一些些消逝(包括我自己的)〉|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再拒劇團2012年秋季劇展 --- 〈接下來,是一些些消逝(包括我自己的)〉|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1. 建立台灣環境劇場的本土論述

自2002年成立迄今,再拒劇團已邁入第十個年頭。從信義區四四南眷村演出的音樂劇《沉默的左手》,到花蓮舊酒廠倉庫駐村創作和展演的《黑暗潮》,多部環境劇場(Site-Specific Theater)創作,累積了多元的藝術公共意識,並針對該城市、建築物獨有的文化與社會意義,透過劇場創作演現並拓展環境的內在意涵,體現劇場與生活緊密相連與無法切割的關係。

這一次的劇展《接下來,是一些些消亡(包括我自己的)》,延續2007年開始舉辦迄今的《微型劇場——公寓聯展》,是再拒劇團近年在台灣環境劇場實驗的長期計劃和脈絡創作提問:微型空間造成的觀/演者距離消融,如何在因之放大的官能體驗中,建立新形態的鏡框式/非鏡框式表演?有別於美國六零年代與台灣八零年代以降的環境劇場對於空間與權力關係的辯證,我們將焦點放在,如何開啟新的環境劇場語彙,並藉由空間與感知的對話,創造甚而改變觀眾的感官體驗。

多年來公寓的口碑累積了一定的觀眾客群,相關的媒體與網路報導、評論,亦讓這一次轉換到藝廊空間演出的《 接下來,是一些些消亡(包括我自己的) 》劇展,得以在這樣的創作脈絡延續下被深化討論,今年翰林出版的國中藝文教科書更將再拒該形態的劇場實驗放入教科書之中,使這樣的本土論述得以在多年的實驗成果累積下開啟歷史的新頁。

城市巷弄間漫遊與劇場觀賞經驗的結合
本劇展選擇在替代空間mad L演出,該藝廊位於羅斯福路的狹小巷內,參觀者必須穿越當地居民於巷弄晾曬的衣物,才能發現這隱身於都市之中,別有洞天的文化據點。小巧的老舊屋舍改裝,使建築原有的鐵構屋簷基座與牆柱、粉刷後的牆面與木頭地板鋪設,不但有別於傳統展館蒼白的中性空間,更兼具城市的工業感及都內寓所的居家感。我們利用該建築的特性,讓演出分別在建築的四個空間進行,觀眾被分為兩組,藉由導遊的帶領穿越於巷弄屋舍之間,時而聚合於同一個空間,時而分散的觀賞同時進行的兩組演出,將空間運用的可變性和靈活度發揮到極致,亦讓城市的漫遊和劇場的觀賞體驗得以結合,這些戲裏戲外的行走,足跡踏沓之處,我們以一種「觸覺化的」視覺辨認每一塊鋪石地,並在每一齣戲之間拉開了一個感受、思考與觀察的空間。

多視角觀賞與近距離表演
王詩琪的作品《鬧/那個說出來的字是被忽略的》讓觀眾平躺於白色的氣泡布上仰,是由繩索、棉花等現成物所形塑的柔軟裝置,表演者於觀眾的正上方用低限的光源變換空間的屬性。林人中的《為了剩下的人們》則在被佈置成「遺照」帶框的櫥窗中進行他的行為藝術表演(Live Art),觀眾站立於巷弄之中,間或傳來鄰居的炒菜聲、洗手台的水聲、狗吠聲⋯⋯,與櫥窗內靜謐卻哀慟的身體表演出現強烈的反差。這些演出不約而同的挑戰著近距離表演與多視角觀賞的層次,正如某個觀眾看完演出的讚嘆:「……用眼睛聽、用耳朵看、用身體想像、用腦感受,有什麼比讓一個觀眾全面啟動更讓人驚訝的事情?就是串連這個作品的思考,讓觀者化身感受著,在一層層的觀看中挖掘「欣賞」的層次。」

2. 劇場與美術的跨界演出與交流平台

美術界的創作者跨足於劇場展演,曾在60年代為表演藝術界和視覺藝術界投下一顆又一顆的震撼彈,如今這樣的跨界合作/手法,依舊在各大小藝術節、世界各地獨立經營的劇場與美術館,擁有美學表現上一定的影響力,卻鮮少在近年台灣表演藝術界被創作甚而提及。再拒劇團這一次的展演在替代空間(Alternative Space)集合了行為藝術、物件劇場、裝置藝術與聲音藝術等各種非傳統戲劇的表現手法,卻又同時在環境劇場的概念裡統合了各種媒介,讓整個觀賞過程充滿驚奇卻非僅是事件的發生與集合,不僅開創台灣劇場表現的新可能,也讓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得以在這樣的碰撞、合作中獲得新的養分和啟發。

視覺藝術家何采柔的裝置藝術作品《結界》,除了是現場觀眾穿越兩齣戲之間的神祕過道,亦是整個製作的主視覺圖像。整個製作於是從主視覺、部落格書寫《給不在場的妳》、到前後一共四波的錄像與預告片創作,將策展的概念不僅僅局限於演出被呈現,而是從網路上就開始文學和影像的延伸創作,開放彩排到演出更吸引許多的美術展的觀眾、藝廊經營者、獨立策展人、視覺藝術家、詩人前來觀看劇展,讓這樣跨界創作、獨特的美學形式的演出效益及交流因而深化。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文宣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