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幻事
方彥翔
一、主體與概念
《氣候幻事》的展覽概念援引自通俗文學的新創辭彙「氣候幻想」(climate fiction, cli-fi);「氣幻」是近年內大量誕生的小說或電影類型,此類小說以氣候異變為題材背景,假想當發生嚴重霧霾、大海嘯、地震、颶風等自然災害(或人為所造成的自然災害)時,會帶給這個世界什麼樣的危機變局。由於氣候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這些自然災害愈來愈頻繁地出現在新聞報導當中,可說是無時無刻不受到它的影響。環境災難做為一個跨越當代治理性的混沌力量,破壞與重組已知的經驗與權力秩序,對當代社會的環境、生存、資源分配等議題提出想像與批判。因此當我們在觀看「氣幻」時,除了享受閱讀的樂趣之外,更會對自己身處的環境更加警醒。
本展的靈感來自台灣作家吳明益的島嶼奇幻文學作品《複眼人》,該作所描述的氣候力量,被視為一個跨越自然與文明的混合物,同時亦形象化了當代全球化社會漂流於「科技」與「危機」中的「島嶼性」。嘗試借此概念提供出一個對當代性中「氣候性」的初步指稱,透過廣義的「氣候」或是「擬造氣候」來重新理解當代性,以及當代文明中的種種力量在文化地理中交會的鋒面。
相較於我們常見的「科幻」裡的未來主義,「氣幻」著眼於當下社會現實與環境中人性回復的重申。因此本展以「物敘事」的手法展開閱讀般的觀展經驗,將屬於小說範疇的「氣候幻想」打造成以展覽為載體,提供一個台灣在全球化浪潮中觀看自己的角度。
二、國際交流
在國際交流的效應上,本展覽邀請的對象包含曾經在台灣做過計畫的國際藝術家:日本藝術家島袋道浩於2014年參加台北雙年展,讓國際重要藝術家的對話與合作並非是單一次性,而有更多延續的可能。許多國際藝術家在台北進行第一次的現地製作作品,提供了非常不同於國內現地製作作品的思維與製作方法,例如長時間的觀察調查與跨領域的思維,擴充在地藝術探討主題、題材與思維的可能性。
例如:正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學院駐村的台灣藝術家吳其育,透過新作品製作,論述了台灣複雜的主體性問題,也提供給國際社會關於台灣主體性意識的能見度。在透過合作的過程,新製作的作品即將參與數個國際性策展展出,對年輕藝術家的職涯發展給予助力。另外,吳其育在互動過程中介紹了更多同時在荷蘭駐村的國際藝術家,達到更大的交流效應。